田布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依舊我行我素,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王衍欲耗費巨資在宮中大興土木,修建奢華宮殿,以供自己玩樂。周庠得知後,不顧年邁體弱,匆忙進宮,當面勸阻王衍:“陛下,當下民生艱難,百姓尚在溫飽線上掙扎,此時大興土木,耗費無數錢財人力,恐會引發民怨沸騰,動搖國本。望陛下收回成命,將錢財用於賑濟百姓,改善民生。” 王衍聽後,心中不悅,不耐煩地揮揮手,說道:“朕乃一國之君,享受些又何妨?愛卿不必多言,此事朕已決定,退下吧。” 周庠見狀,悲憤交加,卻又無可奈何,只得黯然退下。
儘管王衍對周庠的勸諫置之不理,但周庠並未因此而放棄。他深知自己身為前朝老臣,肩負著先主的重託,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前蜀走向滅亡。在朝堂之上,他屢屢與佞臣們據理力爭,試圖遏制他們的胡作非為;在私下裡,他又多次向王衍舉薦賢能之士,希望能為朝堂注入一股清正之風,挽救日益衰敗的國勢。
然而,周庠的努力終究未能扭轉乾坤。王衍的昏庸無道,佞臣們的專權亂政,使得前蜀的政治腐敗到了極點,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百姓對朝廷的不滿情緒也愈發強烈。在這種情況下,前蜀的滅亡已成為不可避免之勢。
不久,周庠因多次進諫忤逆了王衍,被進司徒、同平章事,領武平軍節度使。這看似高升,實則明升暗降,被排擠出了朝廷核心權力圈。周庠心中明白王衍的用意,卻也並未過多計較,他深知自己已無力迴天,長嘆一聲,不久後便告老還鄉,遷左僕射。
公元920年,前蜀乾德二年。王衍任命周庠為永平節度使、雲南安撫使,將他遣出京城,表面上仍保有同平章事的榮譽宰相頭銜,實則是徹底將他放逐。周庠無奈之下,只得離開京城,赴任途中,他回首望著漸行漸遠的都城,心中滿是憂慮與悲涼。
抵達任所後不久,周庠便一病不起,最終在這異鄉之地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六歲。這位為前蜀的建立與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的一代名臣,就這樣帶著滿心的遺憾與不甘,離開了人世。《十國春秋》評價他:“周庠參贊帷幄,雍容風議,直言無隱,卒秉國鈞,殆所謂社稷臣者非邪!”
縱觀周庠的一生,稱得上是忠臣良相的典範。
他輔佐王建,從一介刺史逐步崛起,成就帝王霸業,此等功績,不可謂不卓著。在那個 “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 的時代,周庠憑藉著敏銳的洞察力,精準地把握戰機,為王建制定了一系列高瞻遠矚的戰略規劃。從攻取閬州擺脫困境,到佔領邛州奠定根基,再到力勸王建獨取成都、統一兩川,每一步都彰顯著他卓越的軍事才能與果敢的決斷力。若無周庠,王建或許難以在蜀地站穩腳跟,更遑論建立前蜀政權,成為一方霸主。
前蜀建立後,周庠身居高位,卻並未因此而驕奢淫逸、專權跋扈。他心懷天下蒼生,心繫國家發展,積極投身於政務之中,致力於改善民生、整頓吏治、推動文化繁榮。在他的努力下,前蜀的百姓得以在亂世中享受片刻的太平,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與發展,文化藝術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詩詞歌賦、繪畫書法等領域人才輩出,為後世留下了諸多珍貴的文化遺產,使得蜀地成為當時華夏大地上為數不多的文化綠洲。
然而,命運總是充滿了無奈與悲哀。隨著王建的離世,前蜀後主王衍的昏庸無道,讓周庠的滿腔熱血與壯志豪情付諸東流。他雖拼盡全力,屢次勸諫,試圖力挽狂瀾,卻無法改變王朝走向衰敗的命運。最終,他在落寞與孤寂中客死他鄉,令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