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布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精心謀劃與統籌安排下,兩川軍隊緊密配合,終於成功擊退唐軍。石敬瑭因糧盡無奈退走,兩川之危暫時解除。
公元931年,後唐長興二年。後唐朝廷因前線戰事不利,於是嘗試與兩川和解。董璋因家屬皆被朝廷誅殺,拒絕和解。孟知祥想接受和解,卻被東川軍阻斷道路,無法透過綿州(今四川綿陽,出川必經之路)。孟知祥和趙季良謀議,打算遣使繞道由峽江入朝,但被節度掌書記李昊所勸阻,於是繼續派使者去說服董璋。趙季良還建議遣軍攻取壁州(今四川通江),以防備山南西道的唐軍。但計劃因李昊的反對而未能實施。
公元932年,後唐長興三年。孟知祥因多次遣使都無能說服董璋,於是又派趙季良前去。趙季良回來後,稱董璋必將背盟來攻。而董璋不久果然大舉攻入西川,很快便打到漢州(今四川廣漢)。董璋素有威名,此次來攻又聲勢浩大。西川震恐,孟知祥也頗為憂慮。趙季良勸孟知祥親征以鼓舞士氣,並道:“董璋為人勇而無恩,得不到士卒的擁護,外出征戰必將失敗。他每次用兵,精銳都在前鋒。您可以用羸兵引誘他,然後用勁兵對付他,起初雖有小敗,但最終必然大捷。”
於是,孟知祥留趙季良守成都,自率大軍出征,在雞蹤橋之戰中先敗後勝,最終攻殺董璋,兼併了東川。後來,孟知祥在趙季良等軍府將吏的請求下,自領東川節度使。他任命趙季良為武泰軍留後,隨後又上表朝廷,請授趙季良及武信軍留後李仁罕、保寧軍留後趙廷隱、寧江軍留後張業、昭武軍留後李肇五人為節度使。
公元933年,後唐長興四年。孟知祥未經朝廷詔令,便以墨制的形式署任趙季良五人為本鎮節度使。不久,朝廷正式拜孟知祥為劍南東西兩川節度使,封蜀王,同時授予趙季良為檢校太保、黔南武泰軍節度使,成為孟知祥麾下舉足輕重的人物。而孟知祥在趙季良的輔佐下,勢力愈發壯大,野心也隨之膨脹,割據蜀地、稱帝建國的計劃逐漸提上日程。
同年,後唐明宗李嗣源駕崩,朝廷內部陷入動盪,無力再對蜀地施加重壓。孟知祥趁機加快了稱帝的步伐。
公元934年,後唐應順元年。在一系列緊鑼密鼓的籌備之後,孟知祥在成都即皇帝位,國號蜀,史稱後蜀。趙季良憑藉著多年來的卓越功勳,毫無爭議地被拜為宰相,位居百官之首,一時之間,權傾朝野。《十國春秋·後蜀高祖紀》記載:“閏月己巳,王乃即皇帝位於成都,國號蜀。二月癸酉,以趙季良為司空兼門下侍郞、同平章事,領武泰節度使如故。”
新朝初立,百廢待興,內有民生凋敝、百業待舉之憂,外有強鄰環伺、虎視眈眈之患,每一項決策都關乎著國家的興衰存亡。
作為宰相,趙季良統籌全域性,積極推行一系列新政,旨在恢復經濟、穩定社會秩序。他深知農業乃國之根本,遂大力鼓勵墾荒,下令減輕農民賦稅,組織興修水利工程,引都江堰之水灌溉農田,使得大片荒蕪之地重新煥發生機,糧食產量逐年遞增,百姓倉廩漸實。同時,他還重視商業發展,在成都設立專門的商市,鼓勵各地商人前來貿易,減免部分商稅,一時間,蜀地商業繁榮,經濟復甦,市場上貨品琳琅滿目,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在政治上,趙季良整頓吏治,嚴格選拔官員,廢除了後唐時期一些繁瑣且不合理的官場舊制,推行廉政之風。他親自主持修訂法典,明確各級官員的職責與權力,嚴懲貪汙腐敗之徒,使得官場風氣為之一新,政令暢通無阻。對於那些政績突出、廉潔奉公的官員,他不吝賞賜,予以提拔重用;而對於違法亂紀、魚肉百姓者,則絕不姑息,堅決予以懲處。在他的鐵腕治理下,後蜀朝廷呈現出一片清明之象,官員們各司其職,兢兢業業,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
為了加強邊防,抵禦外敵入侵,趙季良又協助孟知祥重新部署軍事力量,在邊境修築堡壘,屯駐重兵。他慧眼識才,提拔了一批年輕有為的將領,如張公鐸、趙廷隱等,對他們委以重任,讓他們駐守關鍵之地。同時,加強軍隊訓練,引入先進的戰術與兵器,使得後蜀軍隊的戰鬥力得到顯著提升。在面對外部勢力的挑釁時,後蜀軍隊能夠沉著應對,多次成功擊退敵軍,扞衛了國家的領土完整,讓周邊的割據政權不敢輕易來犯。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孟知祥在位僅半年,便在當年七月病重,乃立長子孟昶為皇太子,並在彌留之際召見趙季良,讓他與李仁罕、趙廷隱以及樞密使王處回、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張公鐸、奉鑾肅衛指揮副使侯弘實一同受遺詔輔政。
這六人顧命班子,其實用意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