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布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授人以柄,如何是好?”梁震卻稱:“大王無需擔憂,唐主滅蜀後必會更加驕縱,安知此事不會轉禍為福。”
公元926年,後唐同光四年。後唐莊宗李存勖在取得一系列勝利後,逐漸變得驕奢淫逸,寵信宦官伶人,政治日益腐敗。朝堂之上,功臣宿將們心懷不滿,各方勢力暗流湧動,矛盾一觸即發。最終,後唐國內叛亂頻發,李存勖本人也死於興教門之變。高季興再次對梁震的神機妙算欽佩不已。此後,高季興愈發跋扈,截留朝廷財貨,索要夔、峽等州為屬郡,多有“不臣之狀”。
次年,後唐新君李嗣源出兵討伐荊南。
當時高季興見唐軍兵少,便想乘勝出擊,開城將其殲滅。梁震得知後,急忙進諫:“朝廷禮樂征伐所出,兵雖少,但勢力確實很大的。即使您勝利了,那麼朝廷就會徵兵四方來征討您,到了那個時候,就是師出有名了,誰不想來攻取您的土地呢?為了您自身利益考慮,最好的策略就是示弱,致書主帥,並且獻上牛酒,然後上表自我彈劾。這樣或許能有一線生機,可以保境安民。”
高季興如夢初醒,依計行事,後唐見高季興誠心悔過,便罷兵休戰,荊南得以逃過一劫。
在梁震的輔佐下,荊南從昔日的滿目瘡痍,逐漸發展成為一方繁榮昌盛的割據之地,百姓安居樂業,經濟蓬勃發展,軍事力量也不容小覷。高季興對他的敬重與倚重從未改變,始終視他為荊南的定海神針,每逢大事,必與他商議定奪。
公元929年,後唐天成三年。高季興因病去世,他的兒子高從誨繼位,繼續統治荊南。高從誨雖不及父親那般有開創之功,但也頗具謀略,為人謙遜,對梁震這位父親生前的智囊依舊敬重有加,遇事時常向他請教。
但此時的梁震,卻已心生退意。多年的操勞與奔波,讓他感到疲憊不堪,昔日的雄心壯志,在歲月的磨礪下,已漸漸化作了對寧靜生活的嚮往。他深知,荊南在高從誨的領導下,已步入正軌,自己也到了該功成身退的時候了。於是,他向高從誨辭行,表達了自己歸隱田園的願望。高從誨雖心中不捨,但也明白梁震的心意,再三挽留無果後,只得含淚應允。
自此,梁震正式隱退,告別了他為之奮鬥半生的荊南軍政舞臺。他回到了荊臺觀,那個他曾經居住多年、充滿回憶的地方,自稱 “荊臺隱士”,過上了遠離塵世喧囂、悠然自得的生活。他每日或漫步于山林之間,聆聽鳥兒的歡鳴,感受大自然的靜謐與美好;或獨坐於書齋之中,手捧書卷,沉浸在古人的智慧與詩意之中。
歸隱後的梁震,徹底擺脫了塵世的紛擾,全身心地投入到詩詞創作之中,用筆墨抒發著內心的情感與對人生的感悟。他的詩作,既有對往昔風雲變幻的追憶,又有對當下寧靜生活的讚美;既有對家國命運的深沉思索,又有對自然山水的細膩描繪,風格清新脫俗,意境深遠悠長,展現出了極高的文學造詣。
梁震的代表作《荊臺道院》:“桑田一變賦歸來,爵祿焉能浼我哉?黃犢依然在竹外,清風萬古凜荊臺。”既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他內心高潔品性的真實寫照。詩中的 “桑田一變”,暗示著歲月的滄桑變遷,他歷經了大唐的興衰、五代的紛爭,看盡了人間的悲歡離合;“爵祿焉能浼我哉” 則直白地表達了他對功名利祿的淡泊,儘管曾身處權謀中心,卻從未被榮華富貴所迷惑,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初心與原則;“黃犢依然在竹外” 描繪了一幅田園牧歌式的畫面,展現出他如今迴歸自然、閒適自在的生活狀態;而 “清風萬古凜荊臺” 則寓意著他希望自己的高潔品格,如同這荊臺上的清風一般,萬古長存。
除了《荊臺道院》之外,梁震還有許多詩作流傳於世,可惜大多已散佚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但僅從這一首詩,我們便能窺探到他晚年的心境與精神追求。他以詩為伴,以酒為友,在山水田園之間度過了晚年時光。高從誨也經常去探望梁震,和他“斗酒相勞,歡敘平生”,四時都有非常豐厚的賞賜。梁震最終卒年不詳,但肯定是得以終其天年的。
縱觀梁震的一生,他生於大唐餘暉未盡之時,自幼飽讀詩書,心懷壯志,渴望在朝堂之上一展抱負,為家國社稷傾盡心力。然而,命運的巨輪無情地碾碎了他的理想,朱溫代唐,乾坤顛倒,盛世傾頹,梁震的仕途之路戛然而止,悲憤與絕望如影隨形。但他並未就此沉淪,在歸鄉途中,荊南之地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高季興的賞識與挽留,讓他以 “白衣卿相” 的獨特身份,開啟了另一段傳奇旅程。
梁震對於荊南政權而言,猶如基石之於高樓,是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