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布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被稱為百家宗師,千古武聖,軍師鼻祖。他大半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七十多歲了仍一事無成。在遲暮之年,得遇明主,大展宏圖,伐商滅紂,興周八百年基業。他就是,姜子牙。
姜子牙,又名姜尚,字子牙,號飛熊。其家族淵源可追溯至先祖,因輔佐大禹治水立下赫赫功勳,被封於呂地,後以封地為姓,亦稱 “呂尚”。在輔佐周王時,被尊為 “太公望”,世人亦親切稱其為 “姜太公”。又因其為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始祖,故還被稱作 “齊太公”。
姜子牙在中國歷史上可謂獨樹一幟。他聲名雖起得最晚,卻最為響亮。作為武王伐商的首席謀主和最高軍事統帥,他被譽為兵家鼻祖。先後輔佐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被立為 “謀士之首”。在歷代典籍中,姜子牙被儒、道、法、縱橫諸家追認為本家人物,因而也有 “百家宗師” 之稱。拋開神話傳說,歷史上真實的姜子牙,其一生比封神榜的故事更為勵志精彩。
關於姜子牙早年的生平事蹟,各類文獻記載眾說紛紜。其中,最為廣泛流傳的說法是,姜子牙為東海人士。他早年生活極度貧困,為謀生計輾轉來到朝歌。正如《史記?齊太公世家》所記載:“嘗屠牛於朝歌,賣飲於孟津。”
姜子牙的前半生,生活狀況可謂一塌糊塗。他當過屠夫,賣過酒,開過麵館,還做過其他生意,但因缺乏經商天賦,屢屢失敗,最終一貧如洗,甚至時常食不果腹。
儘管生活困苦,姜子牙卻胸懷大志,並未因艱難處境而放棄對知識和才能的追求。他勤奮好學,利用一切空閒時間鑽研天文、地理、軍事、政治等多方面知識,期待有朝一日能施展抱負,改變天下局勢。
在商朝末年的亂世中,姜子牙目睹商紂王的昏庸殘暴及社會亂象,對商朝統治深感不滿,堅定了尋找明主、輔佐其成就大業的決心。然而,時光飛逝,歲月無情,直至七十歲高齡,姜子牙仍一事無成,只能無奈閒居家中,望著遙不可及的夢想暗自嘆息。
當姜子牙七十二歲時,命運的齒輪終於開始轉動,他迎來了期盼已久的重大轉機。《韓詩外傳》記載:“太公七十二而用之者,文王。”
姜子牙聽聞姬昌在周原以禮招納天下有識之士,且姬昌素有賢名,聲譽良好。他敏銳地意識到,這或許是自己此生施展才華的最後良機。於是,他毅然離開生活多年的朝歌,踏上前往周原的征程。
姜子牙是韜略大師、謀略鼻祖,多年的磨礪讓他明白,包裝和宣傳至關重要。他深知自己年事已高,要得到姬昌的賞識與認可,必須採取出奇制勝的策略。
於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故事拉開帷幕。姜子牙並未像常人那樣直接去拜見姬昌,而是精心選擇姬昌外出狩獵的必經之地 —— 渭水之畔,在此展開別具一格的 “垂釣” 之舉。令人稱奇的是,他所用的魚鉤竟然是直的。
姜子牙日復一日地在渭水之畔手持直鉤垂釣,雖毫無收穫,卻天天樂呵呵。他這奇特的舉動自然引起附近百姓的極大好奇,眾人紛紛前來圍觀,議論紛紛,並將此事四處傳播。很快,這件事便以極快的速度傳開,引起了周文王的高度關注與濃厚興趣。這便是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典故的由來。
憑藉巧妙的包裝與宣傳,姜子牙如願以償地見到了姬昌。兩人交談後,周文王被姜子牙的遠見卓識、高深謀略以及對天下局勢的透徹分析所折服,深知眼前之人正是自己苦苦尋覓的賢才,當即拜姜子牙為師,尊稱他為 “太公望”,將其帶回都城,委以重任。從此,姜子牙開啟了輔佐周室的輝煌生涯。
姜子牙絕非僅僅在行動上為周王策劃執行具體事務,更是從思想層面為穩固周朝根基多方努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人物。《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
姜子牙進入周室後,與周文王姬昌齊心協力,為推翻商朝統治做準備。
他首先協助周文王制定一系列政策發展周族實力。在政治上,推行德政,主張 “敬天保民”,強調統治者要愛護百姓、關注民生,透過實施減輕賦稅、公正司法等舉措贏得民心,使越來越多的百姓歸附周族;在經濟上,重視農業生產,指導百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改進農業技術,促進糧食產量大幅提高,為周族發展奠定堅實物質基礎;在軍事上,幫助周文王訓練軍隊,改革軍事制度,加強軍隊紀律性和戰鬥力,並根據周族所處地理環境及周邊局勢制定合理戰略,逐步向外擴張勢力範圍。
在姜子牙的輔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