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布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是“漢初三傑”之一,也是中國第一“謀聖”。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每一條計策都關係著王朝的命運。他身居廟堂之上,卻不忘江湖之遠,巔峰時期稱病退隱是明哲保身的典型。他不只是一個謀士,他更是一面旗幟。
他就是“留侯”:張良。
謀士是中國歷史上比較特殊的一個群體,所謂“謀士”,就是用自己的智謀為王侯霸業服務,從而達到自我實現的最高理想。這類人滿腹經綸、足智多謀,具有相當的政治眼光和戰略思想以及軍事才能。張良便是這類人中的典範。
張良,字子房,戰國末年韓國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西漢開國功臣,政治家。
張良是根紅苗正的貴族子弟,他的家族在韓國有著顯赫的地位。
張良的爺爺叫張開地,張開地以相國的身份,輔佐過韓國三代國君。張良的老爹叫張平,張平作為相國,輔佐過韓國兩代國君,所以張良一家算得上是韓國的鐵桿忠臣。
按照正常發展,張良也會承襲父親和爺爺的爵位,將來可能也會輔佐韓國的其它國君,但現實往往是足夠讓人扎心。
公元前250年,張良的父親去世,那時張良才幾歲,年齡太小沒能當官。
公元前230年,此時的張良已經二十多歲,有能力去做官了,但是,他的國家沒有了。
這一年,韓國被秦國所滅,張良淪為布衣。
韓國雖然滅亡了,但張良家世代公卿,家資豐厚,光僕役都好幾百人。作為韓國的鐵桿忠臣,張良心存國破家亡之恨,一心想要報仇,而他的仇人正是秦國和秦王嬴政。
為了報仇,張良省吃儉用,連弟弟死了也不厚葬,用全部財產去尋求勇士謀刺秦王。《史記·留侯世家》記載:“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後來刺秦失敗,張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了起來。
在下邳時,張良遇到了兩個人,一個是黃石公,他傳授了張良《太公兵法》。一個是項伯,項伯因為殺了人,也逃到了下邳,在下邳遇到張良,張良救下了項伯。
張良在下邳行俠仗義,一住就是十年。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緊接著,各地反秦勢力如雨後春筍般崛起。
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號人反秦,但這一百多人確實不夠看,加上張良也明白自己不是統兵打仗的帥才,便計劃率眾投奔景駒,卻在半道上遇見了劉邦,張良與劉邦一見如故,兩人志同道合,於是張良決定追隨劉邦。《史記·留侯世家》記載:“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遇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從此,張良追隨劉邦,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開啟了他千古第一“謀聖”的成長之路。
秦末農民起義後,各路義軍共伐暴秦,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公元前207年,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捨棄原來從洛陽向函谷關進軍的方案,改道南下,計劃先取南陽,再出武關至咸陽。劉邦到達南陽後,採用攻心術,招降了南陽太守。
拿下南陽,就意味著開啟了通往關中的大門,也為西進解除了後顧之憂。
得到南陽後,劉邦繼續西進,過了武關,在嶢關這個地方遇到秦軍的阻擋。劉邦打算強攻嶢關,但被張良阻止,張良認為,此時秦軍的實力還很強,強攻不一定能拿下,就算拿下了,自己也會損失慘重。張良建議一方面用重金收買嶢關守軍,另一方面派兵在嶢關前的山上插滿旗子,以迷惑秦軍。
劉邦採納張良的建議,並派酈食其(注:人名,讀音Li yi ji)去說服了嶢關守將,嶢關守將果然叛變,答應與劉邦聯合進攻咸陽。張良怕秦軍反悔,建議劉邦趁關內守衛鬆懈,直接攻打嶢關。劉邦聽取了張良的建議,在嶢關打敗了秦軍。
隨後劉邦大軍來到藍田與秦軍決戰,再次大勝,劉邦一路披荊斬棘進入咸陽,子嬰手捧傳國玉璽投降劉邦,秦朝滅亡。
劉邦在張良的計策下,僅僅用了一年,就成為了最早進入咸陽的諸侯,不得不說張良的確是一位足智多謀的奇才。
劉邦平民出身,過慣了窮苦的日子,他進入咸陽後,簡直就是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大開眼界。劉邦看見華麗的宮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