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布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是曹操的心腹謀主,也是三國最佛系的謀士。他行事周密低調,計謀百出,算無遺策。他是水淹下邳城,活捉呂布的幕後總導演,也是官渡之戰的總設計師,每一步都為曹操指明瞭方向。他智冠天下,洞悉形勢,卻以愚立身,以拙處世。
他就是設十二奇策的曹魏陵樹亭侯:荀攸。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逐鹿中原。要想在這亂世之中佔據一席之地,不僅要有上陣作戰的勇猛將士,更要有運籌帷幄出謀劃策的謀士。因此,在三國爭霸中,謀士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而荀攸,就是為曹操統一北方立下汗馬功勞的最重要的謀士。
那麼,荀攸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究竟有何過人之處呢?
荀攸,字公達,漢末潁陰人,三國時曹魏著名的軍事家,曹操的重要謀士。
荀攸與荀彧一樣,出身潁川荀氏家族。彼時的潁川荀氏,乃是聲名顯赫的世家大族。潁川之地向來人才輩出,文化底蘊深厚醇厚,眾多名門望族匯聚於此,荀氏家族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家族傳承著深厚的儒學傳統,先輩們大多在朝廷為官,秉持著忠君愛國、匡扶天下的崇高理念。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但實際上,荀攸比荀彧要大6歲。《三國志》注引《魏書》記載:“時建安十九年,攸年五十八。計其年大彧六歲。”但和荀彧不同的是,荀攸自幼父母雙亡,跟隨祖父荀曇生活,荀曇官至廣陵太守,這使荀攸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再加上荀攸聰敏好學、淳樸自守,又飽嘗人間冷暖,從小就熟知人情世故。
荀攸七八歲的時候,叔父荀衢喝醉,不小心傷到了荀攸的耳朵。醉酒的荀衢自然是無心之失,荀攸為了不讓自己的叔叔自責,沒有提及此事,平時進出也儘量躲著叔叔,不讓他看到自己耳朵的傷勢。後來荀衢得知此事,對荀攸的早慧感到驚訝。 《三國志》注引《魏書》記載:“攸年七八歲,衢曾醉,誤傷攸耳;而攸出入遊戲,常避護不欲令衢見。衢後聞之,乃驚其夙智如此。”
荀攸十三歲的時候,他的爺爺荀曇去世。荀曇手下有一個叫張權的官吏,主動來為荀曇守墓,荀攸對叔叔荀衢說,這人神態不正常,肯定有問題。荀衢聽後,便盤問了張全,結果正如荀攸所料,張權因為殺了人,逃亡在外,想以為荀曇守墓的方式來隱藏自己。《三國志·荀彧荀攸賈詡傳》記載:“及曇卒,故吏張權求守曇墓。攸年十三,疑之,謂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將有奸!’衢寤,乃推問,果殺人亡命”。
細膩的心思,縝密的思維,往往能注意到別人沒有想到的事,這就是荀攸從小就不同於常人的地方。
從此,荀攸之智,聞名遐邇。
然而,當時的東漢王朝已然陷入了嚴重的內憂外患之中。政治腐敗不堪,宦官與外戚爭權奪利,地方豪強割據勢力逐漸興起,天下大亂的局勢初見端倪。荀攸深刻地認識到,在這複雜險惡的世道中,若想有所成就,必須審時度勢,謹慎行事。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大將軍何進把持朝政,徵召天下名士二十餘人,前往洛陽供職,荀攸便是其中的一個。荀攸抵達洛陽後,官拜黃門侍郎。
何進為了扳倒十常侍,引狼入室,召董卓進京。董卓進京後,倒行逆施,暴行累累,先是燒殺搶掠,然後廢殺皇帝,殘害忠良之士。整個洛陽城乃至天下都陷入了一片黑暗與恐慌之中,董卓的種種惡行激起了天下人的強烈公憤,各路諸侯紛紛起兵討伐,很多有志之士想要剷除董卓及其黨羽,年輕氣盛的荀攸也是其中之一。
荀攸與議郎鄭泰、長史何顒、侍中種輯、越騎校尉伍瓊等人密謀,意圖刺殺董卓,以剷除國之大患。這一計劃可謂是膽大包天且充滿了極大的危險性。董卓身邊重兵把守,防衛森嚴至極,稍有不慎便會招來殺身之禍。但荀攸等人憑藉著對漢室的忠誠和無畏的勇氣,精心策劃著每一個細節。《三國志·荀彧荀攸賈詡傳》記載:“卓無道,甚於桀紂,天下皆怨之,雖資強兵,實一匹夫耳。今直刺殺之以謝百姓,然後據餚、函,輔王命,以號令天下,此桓文之舉也。”
然而事情敗落,荀攸等人被抓進監獄。
何顒幾人因害怕被董卓報復,紛紛選擇自殺,而荀攸卻表現出了超乎常人的鎮定與坦然。他被捕入獄後,並沒有陷入絕望和恐慌之中,而是泰然自若,彷彿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或許在荀攸心中,為了除去董卓這個禍國殃民的奸賊,即便付出生命的代價也是值得的。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董卓被殺,荀攸得以免罪,逃過一劫。出獄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