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布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老將出馬,乘高麗內亂,加之謀劃縝密、指揮有方,一舉消滅了東邊這個多年難拔的釘子戶。這場勝利讓李治欣喜不已,他完成了父親李世民和前朝帝王們未竟的功績,為大唐消除了邊疆的一大威脅,穩定了大唐在東北地區的統治,拓展了大唐的疆域,也讓大唐的國威在周邊各國得到了極大的彰顯。李積凱旋而歸後,李治在南郊祭天,以宣告平定高句麗。
李積為人品性高尚,忠義重情,在諸多事蹟中盡顯其人格魅力。他極為慷慨,所得的賞物,大都分賜手下將士。而且打了勝仗後,他大多把功勞推讓給部下,也正因如此,將士們都願意為他效死力。
在對待朋友兄弟方面,更是重情重義。單雄信被唐軍抓獲後,按律當斬,李積顧念與單雄信的深厚情誼,向李淵求情,甚至表示願意用自己的全部功勳和官爵來換取單雄信的性命,可惜未獲准許。在單雄信臨刑前,李積悲痛萬分,號啕大哭,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餵給單雄信吃,並言道:“生死永訣,此肉同歸於土矣。” 之後還收養了單雄信的兒子,儘自己所能照顧其家人,這般情義實在令人動容。還有前面提到的李密被殺後,李積不顧被牽連的風險,上表李淵,懇請收葬李密。
李積就是這樣一位無論是對部下,還是對朋友、舊主,都飽含忠義與深情的人。
李積不僅重情重義,在軍事領域有著卓越的成就,還兼通醫學,為我國古代醫學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其中最重要的貢獻便是參與編纂了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 ——《唐本草》。
《唐本草》又被稱作《新修本草》,由李積與光祿大夫于志寧、太尉長孫無忌、侍中辛茂將、太子賓客弘文館學士許敬宗等眾多官員、學者共同參與撰寫。原書是在陶弘景《本草經集註》一書基礎上發展而成,由本草、藥圖、圖經三部分組成,內容豐富,論述精要,是一部承前啟後的巨大著作。它的問世意義重大,比公元 1542 年頒佈的《紐倫堡藥典》(歐洲最早的藥典)早了 833 年,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佈的藥典。《唐本草》出版後,在國內流行應用長達三百多年,為中藥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除了參與編纂《唐本草》外,李積還曾自撰《脈經》一卷,雖然這部著作如今已經佚失,但其依然體現出李積在醫學領域深入鑽研探索的精神,從側面反映出他多才多藝的形象特點。
公元669年,唐總章二年。李積被加授為太子太師,增賜封邑連同以前的共一千一百戶。這一年,李積臥病,李治封李積的弟弟、晉州刺史李弼為司衛正卿,讓他能夠在京城照看兄長。
同年十二月,李積病逝,享年七十六歲。李治聞訊後為之悲哭,下令輟朝七日,冊贈李積為太尉、揚州大都督,賜諡號“貞武”,陪葬於昭陵。
李積下葬當日,李治親臨未央宮故城,登上宮樓為他送葬。李治命令百官送葬到未央舊城西北,所築的墳依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的先例為準,仿照陰山、鐵山及烏德鞬山建築,以此表彰李積擊敗突厥、薛延陀的功勞。《舊唐書·李積傳》記載:“及葬日,帝幸未央古城,登樓臨送,望柳車慟哭,併為設祭。皇太子亦從駕臨送,哀慟悲感左右。詔百官送至故城西北,所築墳一準衛、霍故事,象陰山、鐵山及烏德鞬山,以旌破突厥、薛延陀之功。”
縱觀李積的一生,他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深得朝廷信任並擔以重任。他足智多謀,能征慣戰,討伐王世充,平定竇建德,破突厥,滅高句麗等戰役都建有奇功,為大唐江山的建立、穩固、強大,立下了不朽功勳。
他一個人,兩個姓,三個名字,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都享有崇高的榮譽。他既知謀國,又知謀身,堪稱初唐最聰明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