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布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環境對人心影響。
然而,范仲淹並未止於此,而是借 “古仁人之心” 昇華主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這振聾發聵之語,跳出個人悲喜、榮辱侷限,將憂國憂民情懷推向極致,為後世仁人志士立下崇高精神標杆,激勵無數人胸懷天下、擔當使命。直至今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仍熠熠生輝,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脊樑,每逢家國危難、社會變革,便喚醒無數熱血仁人挺身而出、砥礪奮進。
范仲淹一生還對教育事業情有獨鍾,他深知其於國於民之重,無論任職何方,皆以興學為要,廣育英才,為北宋教育發展、人才培育立下不朽功勳,堪稱教育大家。
范仲淹早年求學應天府書院,他便受書院濃厚學術氛圍薰陶,深知良師教導、同窗砥礪之益。此後,每至一處為官,皆將教育火種播撒。初任廣德軍司理參軍,見當地文化教育滯後,百姓懵懂無知,便自掏腰包,禮聘三位名士任教,開啟廣德學風轉變之路,數年後,陳南高中進士,廣德教育初綻光芒。
范仲淹為母守喪,居南京應天府(今商丘)。時任南京留守、知應天府的晏殊,久聞其才名,邀他執掌應天書院教席。范仲淹欣然赴任,勤勉督學,以身示教,創導時事政論,常與學子激昂探討天下大事,慷慨陳詞,振聾發聵。他制定嚴格作息時刻表,夜晚還深入宿舍,督促學子勤勉向學,對偷懶嗜睡者責罰有加。每逢命題作賦,必先自作一篇,精準把握難易與著筆要點,助學子提升寫作水平。在他悉心教導下,書院學風煥然一新,四方學子紛至沓來,絡繹不絕,應天府書院聲名遠揚,成為北宋書院典範,培養大批棟樑之才,“宋人以文學有聲名於場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移任蘇州知府時,范仲淹見當地教育萎靡,遂決心大力革新。他奏請朝廷,於南園創辦蘇州府學,規模宏大,設施完備。聽聞胡瑗在蘇州講授儒家經術,久負盛名,且教學有方,便親赴拜訪,禮聘其出任府學首任教席,還讓兒子範純佑拜胡瑗為師,帶頭遵守校規。胡瑗不負所望,制定嚴格校規,精心教學,蘇州府學自此文風大興,英才輩出,成為地方官學楷模,“蘇學為諸郡倡”,引領東南興學之風,為蘇州文化昌盛、人才湧現築牢根基。
范仲淹不僅重視地方教育,於朝廷主政期間,更是將教育變革列為朝政革新核心內容。慶曆新政中,“精貢舉”“擇官長”等舉措直擊教育與人才選拔要害。他主張革新科舉,摒棄華而不實文風,重經義、策論,選拔德才兼備、經世致用之才;規範地方官選拔流程,嚴格考察德行、才能、政績,確保州縣治理有方。還力倡各路州郡立學,規定入學條件、教學內容、考核方式等,構建系統地方教育體系,為國家培育源源不斷人才。
公元1048年,北宋慶曆八年。宋仁宗下詔調范仲淹知荊南府,鄧州百姓殷切挽留,范仲淹也喜歡鄧州,就奏請朝廷,得以留任。范仲淹在鄧州共計三年,百姓安居樂業。次年,范仲淹調知杭州。子弟以范仲淹有隱退之意,商議購置田產以供其安享晚年,范仲淹嚴詞拒絕。十月,范仲淹出資購買良田千畝,讓其兄範仲溫找賢人經營,成立範氏義莊,對範氏遠祖的後代子孫義贈口糧,並資助婚喪嫁娶等用度。
公元1051年,北宋皇佑三年。范仲淹升為戶部侍郎,調往知青州。後因冬寒病重,宋仁宗調范仲淹知潁州。
公元1052年,北宋皇佑四年。范仲淹扶疾上任,在徐州病逝,享年六十四歲。早在范仲淹患病時,宋仁宗便經常派人送藥慰問。到范仲淹病逝後,宋仁宗嗟嘆哀悼許久,又遣使慰問其家人。下葬之後,宋仁宗親自題寫范仲淹墓的碑額為“褒賢之碑”,加贈兵部尚書,諡號“文正”。後加贈為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追封楚國公。在范仲淹做過官的地方,百姓紛紛為其建祠畫像,甚至西夏甘、涼等地的少數民族也連日舉哀,紀念這位“堂堂範公”。
范仲淹一生,清廉正直,心懷天下。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皆心繫蒼生,先憂後樂。其品德與思想,成為後世精神楷模。
蘇軾贊其 “出為名相,處為名賢;樂在人後,憂在人先”,歐陽修說“公為將,務持重,不急近功小利”;韓琦稱其“宏謀大策,出入仁義,朝思夕慮,條疏深切”;王安石稱 “一世之師,由初起終,名節無疵”,蔡襄贊其“君國以忠,親友以義,進退安危,不易其志”;朱熹嘆“天地間氣,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