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布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疲敵策略。後周派遣小股精銳部隊頻繁侵擾南唐邊境,這一策略有諸多妙處。一方面,敵方為應對頻繁的侵擾,不得不分散兵力,疲於奔命,從而消耗其軍事力量和經濟資源。另一方面,後周軍隊在頻繁的侵擾行動中,能夠不斷熟悉敵方的軍事部署和地理環境,同時密切關注敵方內部矛盾的變化。待敵方在長期的疲於應對中出現破綻,內部矛盾激化之時,便是後周發動大規模進攻的絕佳時機。這一策略既避免了後周在實力未足時與強敵進行大規模決戰,減少了不必要的損失,又能逐步削弱敵方的有生力量,為最終的統一戰爭創造有利條件,充分展現了王樸軍事戰略的靈活性與智謀。
在注重軍事戰略的同時,王樸深知統一大業的根基在於穩固的社會基礎,因此他在《平邊策》中強調以民為本。他認識到,戰爭不僅僅是軍事力量的較量,更是綜合國力的比拼,而百姓是國家經濟和軍事力量的源泉。在戰爭過程中,注重安撫百姓,減輕百姓負擔,恢復和發展經濟至關重要。例如,當後周軍隊佔領新的地區後,應及時推行有效的治理政策,讓百姓儘快融入後周的統治體系。透過輕徭薄賦、鼓勵生產等措施,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這樣國家才能有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支援戰爭。只有穩固了百姓這一根本,統一大業才能有堅實的後方保障,這體現了王樸戰略思想中對政治與軍事關係的深刻理解。
柴榮對《平邊策》大為讚賞,並將其作為後周統一戰爭的戰略指導。從後周顯德二年開始,柴榮依據《平邊策》的規劃,開始對南唐展開進攻。這場戰爭持續數年,後周軍隊憑藉著正確的戰略指導和頑強的戰鬥意志,成功奪取了南唐江北十四州六十縣。這一輝煌戰果極大地拓展了後周的疆域,使後周獲得了大量的土地、人口和資源,國力得到了顯著增強。同時,後周在南方割據政權中的威望也大幅提升,其他政權對後周產生了敬畏之心。此後,後周對其他割據政權的軍事行動更加順利,統一的步伐不斷加快,充分證明了《平邊策》的正確性與有效性。
宋朝建立後,在統一全國的程序中,基本繼承了王樸《平邊策》的戰略思想。宋太祖趙匡胤同樣採取了先南後北的策略,先後消滅了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透過這一系列軍事行動,宋朝佔據了江南的富庶之地,積累了雄厚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儘管在對北方燕雲十六州的收復上,宋朝未能取得理想成果,但先南後北的戰略佈局為宋朝的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平邊策》為宋朝的統一提供了重要的戰略藍本,影響了宋朝初期的政治軍事走向,其對後世王朝統一程序的啟示作用不可忽視。
然而,《平邊策》也並非完美無缺,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其先南後北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北方契丹和北漢聯合對後周及宋朝構成的長期威脅。在宋朝統一南方後,北方的契丹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政權,具備了與宋朝抗衡的實力。宋朝在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過程中,遭遇了契丹的頑強抵抗,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卻未能實現目標。此外,《平邊策》中對戰爭的預估相對樂觀,忽視了戰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諸多變數。例如,敵方在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往往會爆發出超乎尋常的抵抗意志,使得戰爭的程序變得更加複雜。同時,自然災害等不可控因素也可能對戰爭產生重大影響,而《平邊策》對此考慮相對不足。
儘管《平邊策》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但不可否認其對後周及宋朝統一程序產生的深遠影響。
王樸因獻《平邊策》,被升任為左諫議大夫,知開封府事。同年改任左散騎常侍、端明殿學士。柴榮常與王樸商議天下大事,感到很滿意,便下決心重用王樸,王樸成為了柴榮身邊重要的謀臣。《舊五代史·周書》記載:“初,世宗以英武自任,喜言天下事,常憤廣明之後,中土日蹙,值累朝多事,尚未克復,慨然有包舉天下之志。而居常計事者多不喻其旨,唯樸神氣勁峻,性剛決有斷,凡所謀畫,動愜世宗之意,由是急於登用。尋拜左散騎常侍,充端明殿學士,知府如故。”
公元955年,後周顯德二年。後周征伐後蜀,王樸奉命參與軍事謀劃。後蜀據守險要之地,憑藉山川之固,於邊境陳兵設防,妄圖阻擋後周大軍。王樸深入研究戰場地形與後蜀軍隊部署,向柴榮建言:“蜀道雖險,然其兵力分散,可擇其薄弱環節,以奇兵突襲,破其防線。” 柴榮依計而行,派遣精銳部隊,避開正面強攻,迂迴穿插至後蜀防禦薄弱之處,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連克秦州、鳳州等數州之地,令後蜀軍隊陣腳大亂,被迫收縮防線,大大削弱後蜀在北方的勢力,為後周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