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布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位居相位的趙季良早年由後唐入川,做過孟知祥的西川節度副使,為孟氏霸業運籌帷幄,功勞卓著。孟知祥由蜀王而稱帝,趙季良也是帶頭勸進者,因佐命功高,而備位宰相。趙季良智識宏遠,又忠於孟氏,是難得的輔弼之才。武信軍節度使李仁罕是孟知祥創業 “五節度使” 之一,與其外甥寧江軍節度使張業皆以勇戰聞名。孟知祥起兵反後唐之後,李仁罕陷遂州,拔忠州,破萬州,陷雲安監,克夔州,戰功赫赫,尤其是 “峽江之捷,仁罕功居多焉”。孟知祥稱帝后,以李仁罕為衛聖諸軍馬步軍指揮使,兼領武信軍。保寧節度使趙廷隱是孟氏麾下第一猛將,“拳勇有智略” 無人可及。無論是抗擊後唐,還是兼併董璋,趙廷隱都立下大功。
另外三位輔政大臣,樞密使王處回是個性寬厚愛士,頗有機略之人,深得孟知祥的信任。太原人張公鐸雖是武將,但倜儻有節義,好文史之學。孟知祥在後唐做北都留守的時候,將其錄為親從,出鎮成都之後,又補為牙校。在孟氏與董璋的彌牟鎮之戰中,張公鐸率眾大呼殺敵,所部士卒無不以一當百。張公鐸早年就是孟知祥的親信舊臣,當時擔任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執掌皇帝親軍兵權,對於孟蜀宮廷安全有關鍵意義。侯弘實原為後唐叛將李紹琛部下,西川節度使孟知祥擊敗李紹琛之後,收為己用。在擊敗董璋的戰爭中,侯弘實頗與有功,而且為人循謹而沉毅。
在上述六人之中,唯一可能會有異志的就是李仁罕。早在後唐明宗李嗣源準備征討兩川之時,李仁罕及其外甥張業就曾企圖謀害孟知祥,向後唐投誠。不過,處於穩定形勢的考慮,孟知祥隱忍不發。在後來的戰爭中,李仁罕也確實立了很多功。後蜀建國之後,孟知祥未及處理隱患,就過早病故了。任命李仁罕為顧命大臣,很可能是為了穩住他。李仁罕與趙廷隱有歷史仇怨,兩人因為搶功,甚至險些刀兵相見。孟知祥將此二人同時安排進了輔政班子,目的就是令其互相制衡。
孟知祥剛死之際,後蜀政權就面臨最高權力交接的風險考驗。最先知道孟知祥駕崩訊息的是值于禁中的樞密使王處回,他連夜將訊息告知趙季良,而後又去見李仁罕,發現李仁罕正嚴整軍備以待,顯有所圖。於是,王處回並未告知孟知祥已死的訊息。待到孟昶繼位,一切塵埃落定,孟知祥死訊才正式釋出。如此操作,就是因為當時強將握兵,專伺時變,所謂 “強將” 就是李仁罕。李仁罕並不甘心失敗,在他看來,幼主孟昶不過是個毫無能力的稚子,根本沒有放在眼裡。
公元938年,後蜀廣政元年。李仁罕 “自恃宿將有功,復受顧託,求判六軍”。所謂的 “判六軍”,更為完備的說法是 “判六軍諸衛事”,原本是唐朝舊制,以判六軍諸衛事為禁軍六軍與諸衛的最高統帥。按照慣例,這個職位一般是太子、宗室或者皇帝的親信方能擔任。李仁罕當時的地位並不足以出任此職,如此跋扈狂妄,是在暗示孟昶交出兵權。立足未穩的孟昶雖然對此十分惱怒,但是為了穩住李仁罕,也還是加仁罕兼中書令,判六軍事。表面看皇帝在示弱,但與此同時,孟昶任命與李仁罕怨隙極大的趙廷隱為副職牽制他。由此可見,孟昶雖然年輕,但絕不昏庸,頗有幾分手腕。
另一方面,孟昶著手培植自己的親信勢力。他自置殿直四番,選取將家及死事孤子為成員,並任命李仁罕子繼宏、趙季良子元振、張(知)業子繼昭、侯洪實予令欽及崇韜等人為都知統領,其中將李仁罕之子等人納入,目的恐怕是監視控制。
佈置妥當之後,孟昶決定先發制人,以非常手段一舉解決李仁罕及其黨羽。孟昶與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張公鐸、醫官使韓繼勳、豐德庫使韓保貞、茶酒庫使安思謙等素怨李仁罕的藩邸舊人一起密謀,趁李仁罕入朝,命武士將其捕殺,下詔公佈其罪,並誅殺其子李繼勳和黨羽宋從會等人,以雷霆手段剷除權臣,穩固了自身統治。李仁罕被殺對後蜀宿將老臣們震動很大,他們都算領教了孟昶的狠辣果斷。
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權力交接中,趙季良始終堅守初心,以穩定大局為重。他一方面協助孟昶安撫各方勢力,利用自己多年積累的威望與智慧,巧妙周旋於諸位權臣之間,化解矛盾,避免了內亂的爆發;另一方面,他加緊整頓朝政,確保政令暢通,為孟昶親政後的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在趙季良的悉心輔佐下,後蜀政權逐漸走出動盪的陰霾,向著穩定與繁榮的方向邁進。
在成功剷除李仁罕一黨後,孟昶對趙季良越發倚重,朝廷大事多與他商議定奪。趙季良深知孟昶年輕氣盛,雖有果敢睿智的一面,然治國理政經驗尚淺,故而愈發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