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布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是大宋第一猛男,也是兩宋存詞最多的詞中之龍。他上馬殺敵能比岳飛,下馬寫詞不輸蘇軾,是文人裡最能打的,是武將裡最有文化的。他不僅提出了很多富有遠見的戰略規劃,還主張在淮河沿線等邊境地區建立屯田制度。他的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詡,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他用一身的俠骨柔情,治癒了無數的失意之人。
他就是南宋揮刀最快、寫詞最牛的六邊形戰士——辛棄疾。
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南宋官員、將領、謀略家、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公元1140年,南宋紹興十年。辛棄疾出生于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此時,距離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已過去十三年,北方大片土地淪陷於金人之手,辛棄疾的家鄉濟南也在其列。他的祖父辛贊在靖康之變、宋室南渡後累於族眾,無法南下,遂仕於金朝。辛贊雖在金朝為官,卻始終心繫宋朝,常感山河破碎之痛,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
辛贊言傳身教,將愛國情懷深深植入辛棄疾心中。閒暇時,他常帶著年幼的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向他講述北宋的繁華與如今山河破碎的慘痛,激發他對故土的熱愛和對金人的仇恨。辛棄疾自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的屈辱與痛苦,金人的殘暴統治、民族壓迫,使辛棄疾在年少時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養成了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辛贊對辛棄疾更是寄以殷切的期望,在他的督促下,辛棄疾自幼刻苦學習,廣泛涉獵各類典籍。同時,辛棄疾對歷史、兵法也有著濃厚的興趣,研讀《孫子兵法》《左傳》等書籍,從中汲取智慧。少年時期,辛棄疾展現出非凡的才華與抱負。他不僅勤奮好學,而且武藝高強,喜好劍術。在成長過程中,辛棄疾與黨懷英一同拜蔡伯堅為師,兩人相互切磋,學業大進,時人並稱 “辛黨”。然而,在面對人生抉擇時,他們卻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宋史·辛棄疾傳》記載:“少師蔡伯堅,與黨懷英同學,號‘辛黨’。始筮仕,決以蓍,懷英遇《坎》,因留事金,棄疾得《離》,遂決意南歸。”
這段在淪陷區的成長經歷,對辛棄疾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親眼目睹了百姓的苦難,深刻體會到了亡國之痛,這讓他的愛國之情愈發熾熱。儒家思想的薰陶,為他樹立了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準則;而對軍事知識的學習和武藝的磨練,則讓他具備了實現理想的能力和勇氣。辛棄疾在年少時便立下了遠大的志向,要驅逐金人,收復失地,讓百姓重歸宋朝的懷抱。這份志向如同明燈,照亮了他的人生道路,也為他日後的文學創作和軍事生涯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公元1161年,南宋 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調集大軍,悍然發動南侵戰爭,妄圖一舉滅亡南宋,實現其統一中國的野心 。這場戰爭給中原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金兵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然而,完顏亮的殘暴統治和瘋狂侵略,也激起了北方漢人的強烈反抗。各地義軍紛紛揭竿而起,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抗金力量。
當時二十一歲的辛棄疾,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和對金人的深仇大恨,在家鄉歷城聚集了兩千餘人,舉起了抗金的大旗。這一決定,不僅展現了他非凡的勇氣和決心,也標誌著他正式踏上了抗金的征程。辛棄疾深知,僅憑自己這兩千人的隊伍,難以與強大的金兵正面抗衡。為了壯大抗金力量,實現恢復中原的理想,他經過深思熟慮,決定投奔當時山東地區勢力最大的起義軍領袖耿京。
耿京領導的起義軍,以山東東平為根據地,隊伍迅速發展壯大,人數達到了數十萬之眾。他們紀律嚴明,作戰勇敢,多次擊敗金兵的圍剿,在抗金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辛棄疾率領著自己的隊伍加入耿京起義軍後,因其出眾的才華和見識,受到了耿京的重用,被任命為掌書記,負責掌管起義軍的大印和起草各種文書。《宋史·辛棄疾傳》記載:“耿京聚兵山東,稱天平節度使,節制山東、河北忠義軍馬,棄疾為掌書記,即勸京決策南向。”
在起義軍中,辛棄疾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他不僅協助耿京制定戰略戰術,還積極參與軍事行動,為起義軍出謀劃策。他的軍事才能和領導能力逐漸嶄露頭角,得到了起義軍將士們的認可和尊重。與此同時,辛棄疾還利用自己的文才,撰寫了大量的檄文和宣傳材料,揭露金人的殘暴罪行,號召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