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舜覓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懷素(737~799),史稱“草聖”,唐代傑出書法家。字藏真,僧名懷素,俗姓錢,漢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
自幼出家為僧,經禪之暇,銳意草書,與張旭齊名,合稱“顛張狂素”。也是中國草書史上兩座高峰。懷素草書,筆法瘦勁,飛動自然,如驟雨旋風,隨手萬變。書法率意顛逸,千變萬化,法度具備。
傳世書法作品有《自敘帖》《苦筍帖》《聖母帖》《論書帖》《小草千文》諸帖。
懷素10歲前在零陵縣北(今永州蔡市鎮岐山頭村)的書堂寺出家,15歲時,回家鄉東山繼續修行。懷素嗜酒好書,因貧無紙,遂在草廬邊種植萬餘株芭蕉,以蕉葉代紙練習草書,芭蕉綠蔭遮天,故名其居為綠天庵。著名的永州八景之綠天蕉影就緣於此。
史書上記載,懷素因家貧入寺,其實是不盡然,我們來看下懷素的家庭關係吧!
懷素的親屬關係
曾祖父:錢嶽,唐高宗時做過緯州曲沃縣令。
祖父:錢徽,任延州廣武縣令。
父親:錢強,做過左衛長史。
母親:劉氏
叔父:錢起(722-780),字仲文,吳興人,大曆十才子之一。
伯祖父:釋惠融,僧人,書法家。
表兄:鄔彤,錢塘人,唐代書法家。
透過懷素的親屬關係不難看看出,懷素家庭雖說不上大富大貴,跟家貧也似乎扯不上。那麼,懷素緣何出家,後又為啥成為一方大家呢?
親屬關係上看,其伯祖父也是一名僧人,且也是書法家。
其實,在唐代,寺廟和佛教是比較盛行的,很多人一生的追求就是成為一名得道高僧。估計懷素的伯祖父釋惠融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而出家為僧的吧。正如今天很多小孩的志向是長大後成為明星或者網紅的理想類似吧!
據書堂寺(今永州蔡市鎮岐山頭村)周邊的民間傳說,懷素自幼聰慧,悟性極高,又寫的一手好字。但頑劣叛逆,與常人迥異。經常出入伯祖父釋惠融出家的書堂寺玩耍。伯祖父釋惠融也對懷素的聰慧和悟性讚許有加,當時的住持方丈也誇懷素與我佛有緣,稱其有慧根和佛緣。一來二去,在懷素十歲多時,就出家為僧了。
出家為僧後,懷素經常幫寺院抄寫佛經。開始還好,因懷素受其伯祖父影響,愛好書法,現抄寫佛經,可以不用費筆墨紙張而練習書法,可謂一舉兩得。可時日一長,甚覺無趣。
一日,懷素抄寫佛經後,從後院的小門出到牆外休息閒逛,看到師兄懷仁正在用自制捕鳥工具捉鳥,頓時頑興大發,加入了其中,約摸一個時辰後,收穫了十幾只大鳥,懷仁拉上懷素,在野外生火烤鳥,隨著烤鳥散發的誘人香味擴散,師兄懷仁又變戲法的拿出一個葫蘆,在吃了幾口鳥肉後,又拿起葫蘆往嘴裡灌,事後,搖頭晃腦,一副陶醉悠然的做派,看得小懷素羨慕不已。正當小懷素分神之際,師兄懷仁把葫蘆湊到了懷素嘴邊,示意懷素抿一口。小懷素稍做遲疑,淺嘗一口,但覺一股醇香自口入喉,潤入體內,頓覺大腦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愉悅感悄然襲來,身子不覺一輕,有一種飄然於空的輕爽。於是,又託了託師兄手中的葫蘆,又抿了一大口,直呼:“妙哉,此乃仙藥也!”。師兄反應過來,縮回手中葫蘆,連聲叫道:“不多了,這點留著下次再飲。”,轉身後,師兄把葫蘆藏到了不遠處的石洞中。並叮囑師弟懷素不可聲張,吃完烤肉,在山間小溪中洗漱一番後,懷素與師兄一道返回寺院。
返回寺院後,師兄懷仁做功課去了,懷素則回禪房抄寫佛經。也不知怎地,懷素忽然抄寫佛經沒有了往日的枯燥乏味,手上變得輕快起來,字跡也沒有往日的端正,稍微有一點潦草,但也不顯雜亂,有一點輕盈與圓潤。
當日,佛經交上後,主持雖發現字跡比往日潦草了一點點,但無關大局,也沒太在意。
期間,懷素又與懷仁師兄出去偷偷的燒烤了幾次,也喝了幾回酒。那感覺,一次比一次爽,懷素已經由當初的不經意,變得有些迷戀起來,隔過日不飲酒,競然心癢難耐,抄寫佛經起來,彷彿提不上勁。只要喝上幾口,那感覺就一個字,“爽”。
當然,住持和懷素的伯祖父也感覺到了懷素書法上的微妙變化,只當是懷素勤奮學習和長期苦練的結果。就這樣,懷素在抄寫佛經與在外與師兄燒烤和偷偷飲酒的角色變換中渡過了兩年多時光。
俗話說的好,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有一天,師兄懷仁在偷拿香火貢錢出去換酒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