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gCNPYK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八回
內外通吃均取勝
我和孫忠義透過推手交流,經過多次推手較量,我是勝多負少。
我和孫忠義散手交流,孫忠義按照武氏太極拳拳理出手,集中內勁打擊吾勁根,如果對手的重心都被掌握和控制住了,對手還有什麼不好解決呢?
我用十三勢防守反擊的打法同其周旋。孫忠義是拳無定向、身心相隨,這時的拳,不單指拳頭,而是整個太極身法。他周身上下處處是拳,挨哪兒,哪兒發。
我是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我和孫忠義的散手也是勝多負少。
我在交流中體會到武氏太極拳“身要欺人”,“步要過人”的獨特步法和“舍正打橫”、舍已從人的技巧。
吳式太極拳的祖師吳全佑在京城從楊露禪學拳,“得其真傳蓋三人:萬春、凌山、全佑是也;一勁剛、一善發人、一善柔化;或謂三人各得先生之一體,有筋骨皮之分。”
吳全佑學成之後,綜合其它拳種的精華,自創出以柔化著稱的吳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是在楊式小架拳式基礎上逐步修訂演化而成,吳式太極拳特點為斜中寓正,松靜自然,大小適中。
在烈日炎炎的仲夏,朋友帶著我,來到李賀風的家,李賀風是吳式太極拳傳人。
我和李賀風寒暄過後就在院中交流起來。
雙方經過多次推手交流互有勝負,然後,散手對練也是互有勝負。兩人惺惺相惜互動頻繁,最後商定以後定期切磋。
透過兩人多次的交流,讓我學到吳式太極拳的守靜而不妄動,以化見長的精髓。
接下來,與其他門派太極拳先後交了手,也學到他們的一些獨特之處。
老師和內家拳的門派的朋友介紹我與他們的徒弟交流武功,我基本沒有敗績。
先是大成拳。
大成拳(意拳)創始人王薌齋先生於1885年11月24日生於河北深縣魏家林村。
王薌齋年少時體弱多病,從郭雲深大師學習形意拳。後他與拳術名家切磋交流,取長補短,技藝日臻精深。
20年代中期,王薌齋針對當時武術界崇尚花拳繡腿的時弊和執著於一招一式的片面傾向。
在形意拳基礎上,吸取眾家之長,摒棄沿襲幾百年的套路與固定招式招法,創立了面目一新的“意拳“。
意拳無套路及固定的招式招法,強調“意“在拳術的重要作用。
意拳的創立是我國傳統武術的一次重大革命,曾引起了武術界的極大震動。
萬物凋零,北風漸起的初冬,老師的朋友叫我來到他們練功場所,讓我和大成拳的傳人王選傑先生的徒弟試手。
雙方透過推手和散手各自了解了對方拳種的特點,我體會到了意拳的六爭力即爆炸力以及他們的主動攻擊的強烈意識。
然後是八卦掌。
清朝初期,董海川到京城傳授“八卦連環掌“,簡稱“八卦掌“。
董海川hEb省LF市文安朱家塢人。
八卦掌以掌為法,以走為用,圍圓打點,步走圓形,溶踢、打、摔、拿為一體,循循相生無有窮盡。
八卦掌柔則綿裡藏針,沾粘隨化;剛則冷彈崩炸,無堅不摧。
八卦掌與對方交手時身體起伏擰轉,迅如閃電驚雷,敏捷多變。
八卦掌最大的特點是突破了以拳為主、步走直線的傳統拳法,為中國武術開闢了一方新天地。
春末夏初,老師的朋友帶我來到他們練功場所。
我和八卦掌傳人郭古民的徒弟趙新宇交流,雙方展開本門功法,一個身似游龍,穿梭在吾周圍迅如閃電驚雷。
我沉著應對趙新宇的攻擊,按照師祖王宗嶽所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屈伸開合聽自由”。
我逐漸適應了八卦掌的進攻發力方式和防守的走位方式。
雙方攻防互有勝負,一場下來酣暢淋漓。雙方都願今後多交流。
雙方抱拳施禮,告別後,吾和朋友離去。
內家拳最後一個切磋的是形意拳。
形意拳是中國傳統拳術之一。形意拳創立之初叫做心意六合拳。
形意拳講究內意與外形的高度統一。形意拳基本內容為三體式樁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
三體式為形意拳獨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