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地二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取一線生機。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身邊的將士越來越少,自己也已經是傷痕累累。在最後一次衝鋒中,他被數名敵軍圍攻,雖然奮力抵抗,但最終還是倒在了血泊之中。
穆令均的英勇犧牲並沒有讓敵軍停下腳步。他們趁勢追擊,昭義軍的殘餘部隊在失去主將後更是潰不成軍。許多士兵在逃亡中被俘虜,甚至有人被殘忍地斬殺。這場戰鬥對昭義軍來說是一場災難性的失敗,他們損失了上千名精銳士卒,而穆令均的犧牲更是讓全軍上下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在寒冷的冬夜,太平驛的驛站內燈火通明,李筠的眉頭緊鎖,他手中緊握的信函詳細描述了前方的戰況。看著那份報告,他心中一陣悸動,深知當前形勢已對他不利。那些冰冷的文字彷彿化作了戰場上的硝煙與戰火,讓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李筠站在窗前,望著遠方,心中卻是波濤洶湧。他明白,此刻的撤退並非懦弱,而是為了儲存實力,為將來的反擊積蓄力量。於是,他果斷地做出了決定,下令全軍撤退,逃回上黨。
撤退的途中,李筠的軍隊井然有序,他們深知此刻的撤退是為了更好地生存和戰鬥。當他們抵達上黨時,天色已晚,但李筠卻立即命令士兵們開始準備。他們緊閉城門,加固了城牆上的防禦工事,確保每一寸土地都堅不可摧。
上黨城內,李筠和他計程車兵們度過了無數個日夜。他們時刻關注著北漢軍隊的動態,準備著迎接那最後的決戰。在這漫長的等待中,他們不僅磨練了意志,也增強了彼此之間的信任和團結。
每當夜幕降臨,城內的燈火便與天上的星光交相輝映,彷彿在訴說著他們的堅定與不屈。而李筠,這位英勇的將領,也在這漫長的等待中逐漸變得更加沉穩和果斷。他知道,只要他們團結一心,就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他們前進的步伐。
原文:
丙申,晉王(周世宗)即皇帝位。北漢主聞太祖(郭威)晏駕,甚喜,謀大舉入寇,遣使請兵於契丹。二月,契丹遣其武定節度使、政事令楊兗將萬餘騎如晉陽。北漢主自將兵三萬,以義成節度使白從暉為行軍都部署,武寧節度使張元徽為前鋒都指揮使,與契丹自團柏南趣潞州。
北漢兵屯梁侯驛,昭義節度使李筠遣其將穆令均將步騎二千逆戰,筠自將大軍壁於太平驛。張元徽與令均戰,陽不勝而北,令均逐之,伏發,殺令均,俘斬士卒千餘人。筠遁歸上黨,嬰城自守。
相關人物介紹:李筠
李筠(?-960年),初名李榮,避周世宗名諱,改名筠,幷州太原(今屬山西)人。五代十國時期著名將領。
李筠,一位騎射超群、驍勇無匹的戰將,其軍事才能初展於後唐秦王李從榮麾下,後擢升為控鶴指揮使,聲名鵲起。他智勇雙全,轉投燕王趙延壽府邸,獻計獻策,成功策動驅逐契丹鐵騎之役,彰顯非凡謀略。繼而,他慧眼識主,歸附於劉知遠麾下,榮任博州刺史,忠誠與才能並重。在李筠的戎馬生涯中,最為輝煌的篇章莫過於追隨郭威,共同攻克汴京,奠定後周基業,因而被尊為開國元勳,官拜昭義節度使,兼檢校太傅、同平章事之職,鎮守邊疆,屢挫北漢與契丹之侵擾,威名遠播。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代周建宋,天下格局為之一變。新朝初立,趙匡胤遣使慰問,並委以中書令之重任,以示恩寵。然李筠心懷故主,對後周情深意重,他不僅高懸郭威畫像以表忠心,更拒斥了閭丘仲卿的勸降之言,毅然決然地聯合北漢與李重進,舉起了反宋的大旗。然而,歷史並未因個人的忠誠與勇武而改寫,李筠的叛亂終以失敗告終。在熊熊烈焰中,他堅守著最後的尊嚴與信念,選擇了自焚以終,其悲壯之舉,成為了後世傳頌的忠烈佳話。
相關人物介紹:張元徽
北漢將軍
張元徽(?-954年),邢州武安(今河北省武安市)人。五代十國時期北漢(劉旻)將領。
在後晉的開運末年,因成功抵禦並擊敗契丹立下赫赫戰功,被授予代州刺史之職。隨後,隨著北漢政權的建立,他轉而擔任馬步軍都指揮使的要職,不久又晉升為武寧軍節度使。至高平之戰爆發之際,他更是挺身而出,擔任前鋒都指揮使,英勇地抵禦了後周的進攻,雖然最終不幸在後周的攻勢下遇難,但其英勇事蹟被後世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