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年代知青4 (第1/2頁)
寡人1984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60年代的火車怎麼說呢,你不親身坐一次,你是想象不到那種體驗感的,劉玉溪還沒有傷心很長時間就被車裡的味道給刺激到了。
這年月坐火車的不光是人,家禽家畜都是可以帶上車的,而且冬天洗澡的人確實很少。不是說現在的人不愛乾淨,而是這年頭城裡的人洗澡需要澡票,在家洗又比較容易生病。
農村就更麻煩了,只能在家洗,為了不生病,那就只能少洗。有那勤換衣服的還好,可有的人家一冬天就只有那一身厚衣服,洗了,就沒別的可換的,那個味道是真讓人上頭。
劉玉溪趕緊往窗戶口靠了靠,假裝從包袱裡拿出了一個橘子,把橘子剝開,吃完後橘子皮就拿在手裡放在鼻子下面,她都怕車還沒開出多遠,她就吐了。
她旁邊坐著的也是下鄉的知青,穿著的基本上都是能拿的出手的最好的衣服。也沒有人帶什麼家禽家畜,可是上火車的時候並不都是從各自的車廂門上,好多都是先上車再去找自己的車廂,所以整個車廂中的味道是混雜的。
車子行駛了一會,從車窗中吹進的風,加速了車廂中空氣的流通,過了一會車廂中味道淡了一些,大家才開始緩過勁來,開始了自我介紹,一個車廂都是知青,畢竟還年輕,多少還是有點激情在的。
劉玉溪坐的是硬座,一排是三個人,她旁邊是一位男知青,裡面靠過道的是位女知青,對面三個人是兩個男知青,一個女知青。
看著對面的女知青和她們這排的男知青那彆扭勁,劉玉溪笑了笑對他倆說:“你倆可以換個位置,這樣大家都方便一些,我們三個女孩坐在一起也好說話!”
對面那個女知青感激的看了她一眼,旁邊的男知青立馬就起了身說:“正好我過去和他倆聊聊。”
換完座位,大家在一起聊天,這輛車是上海始發,大家都是上海的知青,透過聊天才知道,這一車上的知青基本上都是到東北插隊。
但是到的具體城市,縣城,大隊肯定是不一樣的。巧的是,劉玉溪這兩排六個人是到同一個大隊下鄉,都是到哈爾濱市大慶縣紅旗公社郭家大隊的。
幾人也更親近起來,六人中三個男知青分別是馬愛國,劉大勇,王海軍。其中,馬愛國和劉大勇是鄰居,兩家都住在紡織家屬大院,從小就是同學關係比較親近。
王海軍就是後來坐過去的那位男知青,他父親是海軍,媽媽是街道辦的工作人員,因為父親駐軍在上海附近的海島,生活極其不便,他媽就沒有去隨軍,一直帶著他們在上海居住,他爸有空就回家,家裡兄弟姐妹五個,他是老大,現在要求家裡必須有人下鄉,他就來下鄉了。
三位女知青分別是王愛玲,李春妮和劉玉溪,王愛玲就是後來換過來的那位女知青,家裡她媽是供銷社的售貨員,他爸是火車站的售票員。
李春妮的爸爸媽媽在火柴廠上班,都是正式工,劉玉溪的爸是汽配廠的車間主任。
這麼一聊,才發現大家的家庭條件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那種,這樣也就不擔心哪家生活特別困難,以後會被別人佔便宜,家境差不多相處才更和諧。
一路上大家相互幫著看行李,吃飯上廁所,晚上的時候也是輪班睡覺,過了三天兩夜,等到了東北的時候,已經是第三天傍晚了。
下車的時候又是相互幫忙,女知青先下車,男知青把行李從窗戶往下遞,等行李拿完,男知青才下了車。
大家互相幫忙提著行李,出了站口就發現知青辦的人已經等在了那裡,知青辦的人把大家安排在招待所,並告訴大家,第二天早上會帶大家到汽車站去坐車,到大家該去的縣城。
到了縣城就有各個公社的人去接他們,然後由分配的大隊過來接人,帶他們回去。這年頭出一趟遠門是真的不容易,各種交通工具齊上,費時費力。
坐了幾天車,大家也都沒有了精神,吃完飯,各自洗漱過後就回屋裡休息了。
等到第二天在知青辦的人員帶領下,到了汽車站,知青辦的人給買了車票就上了汽車,行李都是綁在汽車頂上的,這一次是真的什麼乘客都有了,家禽家畜就在身邊。
劉玉溪拿了幾個乾巴橘子分給同行的其他人,不然這車是一分鐘都坐不下去了。顛簸了四個小時才到了大慶縣,縣裡知青辦的人員和各個公社的代表也早就在車站等著了。
他們紅旗公社的王書記找到他們這一批分配到紅旗公社的知青,就對他們說:“現在也到飯點了,你們可以先去吃飯,也可以到旁邊那幾拖拉機上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