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普通通普通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惑和不滿,那種氛圍瞬間變得有些尷尬。正如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所說:“與人交談一次,往往比多年閉門勞作更能啟發心智。”但我卻因為回應不及時,差點錯失了這樣一次啟發心智、深入交流的好機會。
(二)回答過於簡略
有時候,為了圖省事或者是擔心說錯話而惹來不必要的麻煩,我會不自覺地給出過於簡略的回答。
比如別人問:“你覺得這部電影怎麼樣?”我可能就簡單回一句:“還行吧。”這樣的回答實在是太過籠統,沒有給出任何具體的感受或評價,讓對方無法深入瞭解我的想法,也很難基於這樣的回答繼續展開話題。這其實是一種偷懶的做法,沒有真正投入到對話當中去,就像在走過場一樣。正如中國古人云:“言而無文,行而不遠。”過於簡略的回話,缺乏應有的內涵和深度,很難在交流中走遠,也難以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
(三)缺乏同理心的回應
在回話時,我常常沒有充分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導致回應缺乏同理心。
比如朋友興高采烈地和我分享他獲得了一項榮譽,滿心歡喜地說:“我這次在比賽中得了第一名,太開心啦!”而我卻只是平淡地說:“哦,那挺好的。”這樣的回應沒有表現出應有的興奮和祝賀之情,就好像一盆冷水,瞬間澆滅了朋友的熱情,讓他感覺我並沒有真正為他的成就感到高興。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所說:“同理心是理解另一個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感受、想法和行為的能力。”而我顯然在這方面做得很欠缺,沒有用同理心去回應朋友,從而影響了我們之間的情感交流。
(四)語言表達不夠清晰
當我試圖闡述一些稍微複雜的觀點或者事情時,往往會出現語言表達不夠清晰的情況。句子可能會顛三倒四,邏輯也不連貫,讓對方聽得一頭霧水。
比如在一次會議上,我要彙報一個專案的情況,本想說:“這個專案我們先進行了市場調研,發現了一些潛在客戶,然後根據這些客戶的需求制定了方案,目前方案正在實施階段。”但實際說出來卻是:“那個專案,嗯,先調研了市場,有客戶,方案制定了,現在在實施。”這樣模糊不清的表達,很難讓聽眾準確理解專案的具體程序,就像在迷霧中行走,找不到明確的方向。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顯然,我在邏輯與修辭方面的欠缺,導致了語言表達的不清晰。
三、反思導致回話問題的原因
(一)傾聽習慣不佳
沒有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是導致我回應不及時和缺乏同理心回應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別人說話時,我往往沒有全神貫注地去聽,而是在心裡想著自己的事情,或者是在準備著自己要怎麼回答,這樣就無法真正捕捉到對方話語中的情感和關鍵資訊,從而影響到回話的質量。就好比我們在聽一場精彩的音樂會,如果心思不在音樂上,而是在想其他雜事,那麼即使音樂再美妙,我們也無法真正領略到其中的韻味。正如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說:“聽不見音樂的人,認為跳舞的人都瘋了。”同樣,當我們沒有用心傾聽別人的話語時,就無法準確回應,也難以表現出同理心。
(二)知識儲備不足
回答過於簡略和語言表達不夠清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的知識儲備不足。
當對一個話題了解不夠深入時,就很難給出詳細、有見地的回答。比如對於電影的評價,如果我平時很少看電影,對電影的各種型別、拍攝手法等都不熟悉,那麼自然就只能給出“還行吧”這樣籠統的回答。同樣,在彙報專案時,如果對專案的各個環節、相關知識掌握得不夠紮實,就容易出現表達混亂的情況。正如中國古人云:“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知識儲備不夠,在回話時就會顯得捉襟見肘,無法滿足良好溝通的需求。
(三)缺乏自信
擔心說錯話、怕出醜,這背後其實是缺乏自信的表現。正是因為對自己的回答沒有足夠的信心,所以才會選擇過於簡略的回答方式,試圖迴避可能出現的錯誤。
而在表達複雜觀點時,也會因為缺乏自信而變得更加緊張,進而導致語言表達更加不清晰。就好比一個人在走鋼絲,因為害怕掉下去,所以小心翼翼,腳步踉蹌。同樣,當我們缺乏自信時,在回話時也會變得畏首畏尾,影響表達效果。正如美國作家愛默生所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缺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