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與人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像始皇帝一樣吃丹藥求長生,那就是江湖騙子糊弄傻子的。
至於太子,始皇帝更比不上咱了,標兒早上說想要登基,咱中午就把龍袍做好,下午就退位,一點也不耽擱。
老朱好奇的問道:“標兒,你說傳了幾千年的焚書坑儒,後人又是從哪知道真相的呢?”
朱標還沒答,朱棣就準備掙表現了,別的不知道,這個我還能不知道?
“爹,考古啊,您忘了?才看過的啊。”
老朱的腳抬起剛到半空,馬皇后咳嗽一聲,老朱又收回。
“咱問你了嗎?你就答?”
“你大哥都還沒說話,輪到你了嗎?”
“今天敢搶你大哥的話,你以後敢做啥,咱都不敢想!”
“也就你大哥死的早,你奉天靖難。”
“你大哥要沒死,你是不是就要學玄武門?”
“標兒,給他一腳!”
【讓他們在這場辯論中,王綰預言地方官沒有能力填補新領土的政治真空,淳于越預言權臣架空皇權。
結果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內,這些預言全部變成了現實。
關東遙遠的新戰區沒有宗室坐鎮,派遣的官員成了當地舊勢力的附庸,最終六國紛紛復辟並聯合西進關中,朝廷中樞的弱勢更使得李斯、趙高這樣的權臣架空了皇權。
兩者結合成了秦國盛極而衰、二世而亡的直接原因。】
跪地、行禮、請罪,李斯一氣呵成。
,!
趁自己對陛下還有用,爭取將來留個全屍、保住家族。
“起來吧,這件事已經處理了。”
“趙高斬了,你也被罷相了,都過去了。”
始皇說的淡然,李斯卻不能信,反正以後只要天幕提到這事,直接請罪。
【周朝王綱不振卻享國800載,秦朝橫掃天下卻二世而亡的歷史教訓,讓郡縣、分封在之後的歷史裡成了某種制度迴圈。
時而分封佔據上風時,時而郡縣佔據上風。
比如漢、晉、唐、明的開國之君都曾主張或實行分封。】
李世民:“朕準備搞分封了嗎?”
李淵:“開國之君是朕,是朕!”
【但秦制的力量也讓其具有了頑強的生命力,2000多年來沒有一個王朝能真正跳出它。
相關辯論同樣延續千年,被看成了集權與分權之爭,公天下與私天下之爭,歷代的名臣、學者幾乎都涉足到這一爭論之中。】
【直到唐人柳宗元在《封建論》中才對這場辯論作出了歷史性評判。
柳宗元認為:“周制失在於制,不在於政。”
周的仁政、王道固然好,但制度不利於國家統一、禍害未來,應該存政廢制。
“秦制失在於政不在於制。”
秦的制度有利於國家統一,但容易激化社會矛盾、出現暴政、弊在當代,應該廢政存制。】
【從現代的眼光看,這場辯論的背後是人類歷史上每個帝國都逃不脫的治理難題,歷史上的大帝國波斯、羅馬、蒙古、奧斯曼、西班牙、俄羅斯等等都曾面臨同樣的難題。
即帝國的一統體制和有效治理的矛盾。
沒有一統體制,帝國就會瓦解,沒有有效治理,帝國就無法維持。
而基於集權的一統體制要求權力、資源向上聚斂,有效治理則要充分考慮地方性差異,要有更多向現實妥協的靈活性和自由裁量權。
這兩者又受到效率的制約,在一個帝國中穩定、靈活、效率構成了帝國的不可能三角,沒有任何一個帝國可以兼具三者。】
【羅馬前期依靠法律架構與共和體制維護了帝國的高效,依靠靈活的地方自治讓維護統治的成本極低,開始了它的上升之路。
但隨著帝國的擴張,講究效率、靈活的體制就徹底犧牲了羅馬的穩定。
帝制取代了共和,法律淪為鬥爭的工具,內部凝聚力越來越弱,長期的分權與多元文化也讓對內的認同感也幾近消亡,這時帝國的解體就無法避免了。】
【蒙古帝國則是依靠大汗的血緣與威信建立一個蒙古共同體,將掠奪經濟打造為調動整個帝國子民的高效激勵手段。
大汗透過分配戰利品的權力來維持帝國的穩定,由此橫掃歐亞。
但一旦從掠奪財富轉向經營財富,蒙古各地的王公們為了有效治理,開始融入被征服者的文化中,帝國原有的效率與穩定就全部喪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