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與人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起。
“把這件事也加上去。”
使者瞬間文如泉湧。
枇杷,天國之物也,洪武元年,朝鮮遣寇入境,盜之。
後入倭島獻果,朝鮮人曰:“此乃朝鮮聖樹之果也!”
天皇……使者寫順手了,連忙塗抹掉兩字,改為倭王。
倭王亦遣盜入朝鮮境,取之,分種於宮內。
邀朝鮮使者共賞,倭王笑曰:“此乃天照大神所賜,左曰母樹,右曰公樹。”
“爾之聖樹,不過其子也。”
【楊梅:作為中國的本土水果,在古代是跟荔枝並稱的珍品。
宋代有詩云:“五月楊梅已滿林,初疑一顆價千金。”
蘇軾把荔枝吹得天花亂墜,還說不辭長作嶺南人,可一到了江南吃到楊梅立馬改口。
“閩廣荔枝,西涼葡萄,未若吳越楊梅。”
還專門寫詩比較起了楊梅和荔枝。
“不羨南州錦荔枝,鶴頭猩血正紅滋。老饕隔歲流涎甚,為趣容山半月期。”
楊梅:又名龍睛、硃紅,因其形似水楊子,味道似梅子,故取名為楊梅。】
【荔枝:“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新唐書記載:“走數千裡,味未變,以至京師。”
以現代眼光來看,不論產地是兩廣、福建還是巴蜀的荔枝,對長安都太遠了。
運輸方式無非是三種:整株移送、密封包裝、蠟封。
整株移送:在快成熟的時候直接將整顆樹挖起裝上馬車,然後和時間賽跑。
密封:將荔枝裝在竹節裡。
這種方式在明代史料有記載,但最多隻能儲存五天左右。
臘封:在果蒂處用蠟封住,然後完全浸泡在蜂蜜中保鮮。
但無論是哪種方式都離不開快馬加鞭,勞民傷財之甚,終有漁陽鼙鼓動地來之日。
因荔枝而勞民傷財的還有漢武帝,在上林苑特地建了扶荔宮,用以移栽荔枝。
但那個年代在陝西種荔枝,不亞於飛天遁地。
最終一棵也沒活,武帝一怒之下把果農、官員殺了個乾淨。】
大漢,長安。
劉徹問道:“……,朕有這麼殘暴嗎?”
“沒有,陛下可比三皇五帝之仁。”
“仁、德、才、孝、功,縱三皇五帝不及也。”
官員就差把劉徹誇成萬古第一聖人了,心理還得安慰自己:這不是諂媚,這是為天下萬民留待有用之身,使老有所依,幼有所養。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整個大漢,除了霍去病偶爾可以譏諷兩句,無人敢觸劉徹眉頭。
因為他是真的會殺人,殺人比農民除草還勤快。
暫時不殺你,不是因為不敢殺你,而是準備憋一波大的,多殺些人。
官員們深刻相信,要不是有孝道制約,陛下連太皇太后都能宰了。
【到了清朝,皇帝吃荔枝也難如登天。
乾隆年間福建巡撫進貢荔枝樹58桶,共結了220個荔枝。
分荔枝時候,聖母皇太后分了倆,其他人也就一人一個。
荔枝還有一個小跟班龍眼。
古人直接管龍眼叫荔枝奴。
太卑微了,明朝時有文人為其鳴不平:“何緣喚作荔枝奴,豔冶丰姿百果無。琬液醇和羞,金丸玫碟賽璣珠。好將姑射仙人產,供作瑤池王母需。應供荔丹稱伯仲,況兼益智策勳殊。”
龍眼曬乾了就是我們熟悉的桂圓。
跟其他農作物一樣,明朝迎來了一波水果外來的高峰期且都以番字命名。
番荔枝:釋迦果,因其外形像佛頭取名釋迦。
番石榴:芭樂。
白心芭樂和紅心芭樂各有千秋,難分伯仲,芭樂屬於第一次吃感覺好怪,習慣之後就好愛的水果。
番木:木瓜。
目前主流的熱帶水果三劍客榴蓮、芒果和山竹,鄭和下西洋的時候都吃過,但都沒有帶回來。
榴蓮是因為怕冷,近些年我們才開始本土化。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榴蓮這種奇怪的水果多少有點挑戰古人對水果的認知。
想象一下,你給皇帝進貢榴蓮,一開啟是臭的,然後解釋道:聞起來臭,吃起來香。
你覺得皇帝是懷疑你下毒還是你腦子有病?
芒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