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們再把時間撥回到五八三年。
突厥多次興兵侵犯隋朝,也惹惱了隋文帝。他想和突厥打一場大仗,從而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惱人的邊患。
他說:“以前周朝和齊朝對峙,分裂華夏。突厥與雙方都通使往來,乘機漁利。周朝憂慮東面,害怕齊朝與突厥交好過深;齊朝憂慮西面,害怕周朝與突厥聯合過緊;都認為突厥的輕重向背,關係著國家的安危。這是因為雙方都把對方當成頭號強敵,想減少北面的防禦兵力。如今,朕以為重斂百姓、多聚財物以賂突厥,突厥也未曾感恩戴德,反而資助了突厥不斷地前來侵犯。所以,朕對突厥按照禮制加以節制,從不虛費錢財;對黎民百姓輕徭薄賦,因此國用有餘。又把原來應饋送給突厥的財物,用來加賜給將士,減省黎民百姓道路奔波之苦,使他們能夠專心耕織。清除邊患,克敵制勝,朕早已胸有成竹。突厥化外之人,兇惡愚昧,根本不能理解深刻的道理,將天下大定的今日,看作群雄逐鹿的戰國之時,憑藉前代養成的驕氣,結下今日的怨恨。近來又傾巢出動,侵犯我北部邊境,這是上天忿恨突厥殘暴無道,驅趕他們前來送死。諸位將帥這次受命出征,不可一昧殺生,同時也要愛惜突厥百姓,如有投降的就予以接納,對於反抗的就加以消滅,使突厥不敢再貪心南侵,永遠遵從我大隋的威刑。這樣,我們就不要像漢朝時匈奴那樣派遣兒子入朝為質,也無須讓他們親自來長安朝拜。”
隋文帝的分析可以說是入情入理,對付這樣的鄰居,外交是必需的,但不是唯一的選項。所以有時候打一打也是必要的。
後來我們提出和平共處的外交方針,強調和平崛起,有些周邊小國就誤判形勢,認為中國就會耍嘴皮子,所以就明目張膽地去搶佔我們的島嶼。
怎麼辦?我以為,該出手時就出手。如果有必要,打一仗也沒什麼不好。“打”不是目的,但“打”會幫助我們達到目的。這就是辯證法。
辯證法是中國人發明的,但在處理國際事務方面中國人往往就是一根筋,而西方人卻把這個辯證法運用得得心應手。比如從前從前的歐洲列強,再比如現在的美利堅合眾國。
於是,隋文帝任命衛王楊爽為行軍元帥,兵分八路出塞攻打突厥。
楊爽指揮行軍總管李充等人由朔州道出塞,四月十二日,與突厥沙缽略可汗在白道相遇。李充對楊爽說:“突厥近來多次得勝,必定輕視我軍而不加防備,如果我用精兵突然襲擊,定能打敗敵人。”
精兵出擊,弄好了可以成奇襲之功,但弄不好則可能被人家包圍殲滅。眾將領多持懷疑態度,誰也不願陪他去冒險。
這時候,元帥府長史李徹站出來了,他認為此計可行。於是他和李充帶領精銳騎兵五千人掩襲突厥軍隊。
事情果然如李充所料,此時突厥還陶醉在勝利的喜悅之中,毫無準備。原因很簡單:他們認為隋軍不會來,也不敢來。
但他們很快為自己的輕敵付出了代價。
李充趁其不備,猛攻突厥主帥大營。一時間,突厥士兵亂作一團,四散逃去。隋軍將士一陣掩殺,沙缽略可汗趕忙脫掉醒目的金甲,潛伏於茂草之中,這才得以逃脫。
而逃走計程車兵,也沒有好果子吃。因為缺糧,只好粉碎屍骨充飢,加上軍中疾病流行,因此死亡極多。境況之慘,不忍目睹。
我們再來看看看另一路的戰況。
幽州總管陰壽統率步、騎兵十萬人出盧龍塞,攻打高寶寧。
高寶寧向突厥求救,這時候突厥正在全力和隋軍死掐,哪有能力救援這個難弟啊?
沒人支援,高寶寧就跑,於是放棄龍城退往大漠以北。但這事情不能算完,陰壽害怕這傢伙哪天又會殺回來,於是懸重賞緝拿高寶寧,又派人離間他的部下心腹。高寶寧眾叛親離,只得逃奔契丹,後來被部下所殺。
至此,大隋王朝發動的針對突厥的第一階段戰役圓滿結束。
來不及戰役總結,第二階段戰役隨之打響。
四月二十二日,隋朝秦州總管竇榮定率領九總管步、騎兵三萬人兵發涼州,向突厥進攻。在高越原,他們遇到了阿波可汗率領的部隊。
既然來了就是為了掐架,見了面也不要客氣了。
直接掐吧。
這竇榮定在隋朝裡也是能數得著的大將,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後面我們還要加上一條,特別低調。他是文帝的姐夫,但卻從來不盛氣凌人。文帝要授予他三公之職,他都堅辭不要。
阿波可汗遇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