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絞死楊廣(5)
楊廣死了,按說應該搞一個宏大的葬禮,寫一份像樣的悼詞。√但因為他是死於兵變,屬於非正常死亡。天下大亂,諸侯紛爭,許多人忙著趁火打劫,而作為朝廷的一方,也是焦頭爛額,心有餘而力不足。等到刀槍入庫,天下太平,江山卻改了顏色。而作為失敗者,作為舊政權的代表,楊廣自然就被塗了一身汙泥,並且被對手牢牢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楊廣是中國歷史上名聲最差的皇帝之一,他的諡號“煬”,也是諡號中最貶義的一種。關於這個字的意思,筆者在寫陳後主的時候已經很詳細地說過了。當初這頂帽子,是楊廣等人給陳後主量身定做的。但想不到的是,李淵又把這頂帽子回扣到了楊廣頭上。這究竟是歷史的報應呢,還是偶然的巧合?我們不得而知。
楊廣早年的表現還是不錯的,這個在《隋書》中也有記載:“煬帝爰在弱齡,早有令聞,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這個所謂的“聲績”,才催生出了他不可抑制的野心。從此,他明確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開始了艱辛曲折而又危機重重的奪權篡位的征程。他憑藉智慧、勇氣、陰險、卑鄙、下流和惡毒,不斷剪去各種羈絆,排除各種險阻,一步一步地走向自己的目的地。在他看來,目的是第一位的,為了達到目的,他可以不擇手段。結果,他勝利了,他如願以償地登上了權力的巔峰,實現了他平生最大的夙願。
在奪得皇位之後,楊廣又不甘心僅僅做一個守成之君。他眼界開闊,志向遠大,一心渴望建立秦皇漢武那樣的赫赫功業,成為千古一帝。有這個想法本來無可厚非,問題是他的方法不對頭,他過於急功近利,過於好大喜功,過於急躁冒進,結果事與願違,成了一個令人鄙夷的失敗者。對此,《隋書》上的評價比較苛刻:
“負其富強之資,思逞無厭之慾,狹殷周之制度,尚秦漢之規摹。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內懷險躁,外示凝簡,盛冠服以飾其奸,除諫官以掩其過。淫荒無度,法令滋章,教絕四維,刑參五虐,鋤誅骨肉,屠剿忠良,受賞者莫見其功,為戮者不知其罪。驕怒之兵屢動,土木之功不息。頻出朔方,三駕遼左,旌旗萬里,徵稅百端,猾吏侵漁,人不堪命。乃急令暴條以擾之,嚴刑峻法以臨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內騷然,無聊生矣。”
這段文字給楊廣貼上了貪婪多欲、驕傲自大、荒淫無度、濫用民力、殘害忠良、苛政冗繁等一系列屬於暴君的標籤,這就把楊廣的失敗和隋朝的滅亡歸咎於楊廣本人頑劣的性格和低下的人品。
有史家指出:“隋之亡也,民困苦而國未貧。”就是說,隋朝滅亡的原因,在於國家聚斂了太多的財富,而老百姓卻因為統治者的苛政,失去了維持生存最起碼的條件。財富集於國庫,百姓卻無以生存。這個說法也可從史書上找到依據,比如《隋書·食貨》在記錄隋朝滅亡之前的社會現狀就有這樣的文字:
“百姓廢業,屯集城堡,無以自給。然所在倉庫,猶大充牣,吏皆懼法,莫肯賑救,由是益困。初皆剝樹皮以食之,漸及於葉,皮葉皆盡,乃煮土或搗藁為末而食之。其後,人乃相食。”意思是說,隋朝滅亡之前老百姓的生活已經極為困難,但國家的倉庫仍然非常殷實,官吏們卻因為害怕國家的嚴刑峻法,不敢發放糧食賑濟百姓。開始的時候百姓們還能吃樹皮、樹葉,後來就吃土、吃稻麥的秸稈,最後甚至發展到人吃人的悲慘境地。
民為國之本,如果老百姓不能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他們就沒有理由去熱愛這個國家。孟子說“保民而王”,政府若要得到民眾的支援擁護,就必須維護他們的利益。在剝削他們、壓榨他們的同時,又要給他們提供最低的生活的保障。這是治國者必須記取的歷史教訓。
在給楊廣寫評語時,《隋書》還引用了《尚書》上的句子:“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意思就是,上天作孽,還可以逃避;;自己作孽,,就不可能逃避了。也引用了《左傳》上的話:“吉凶由人,祆不妄作。”翻譯過來就是:吉凶禍福,緣由在人,怪異現象,不會無緣無故興起。
這些說法無疑是寫給楊廣的最為嚴厲的判詞。但我以為,這些評價指出了楊廣的罪狀惡行,但卻忽略了他的功績,因而是有失偏頗的。《隋書》是唐朝魏徵等人所著,為了表現新政權的合理性,他們不可能給這個前政府的領導人以完全客觀、公正和理性的評價,這個我們也應該可以理解。
縱觀楊廣的一生,他也是幹了幾件大事的。
一、完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