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空如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如何從【此岸】到達【彼岸】呢?
【避秦時亂】,秦者,情也。要達到彼岸,首先就要避免自己的心為情所亂。
這【情】字,乃是廣義的情,不僅包括了情感、情緒,還包括了一切【情境】。廣泛地說,生命所經歷和麵對的所有一切,都是【情】,都是容易干擾心靈使心靈迷亂的【情境】。那麼,為了避免為“情”所亂,是不是就要拋棄父母、家人、孩子,逃避自己為人子女、為人父母乃至夫婦人倫的責任和義務呢?且看下文所說——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是的,不是拋棄,也不是放棄,而是帶領著他們一起來到這“自性桃源”之地!陶令從其精神品格上來說,仍然屬於儒家之仁者。而這句話正是“仁者”之擔當的體現。注意,【邑人】,在古代是同一個縣域的人。邑,亦泛指城邑、城市。邑在古代相當於一個小國家,即邦國。儒家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桃花源”的理想,至少已經涵蓋了修身、齊家、治國的範圍。而如果所有的邦國都變成了桃花源的話,那麼“平天下”的大同世界理想也就自然同步實現了。
理想再好,根本卻在於【修身】,即找到生命的自性桃源。然後帶領著自己的家人和周圍能夠影響到的人,一起進入自性桃源的生命樂土。
【絕境】,即與世隔絕之境。【世】代表了世俗世界的一切,即【為情所亂】的世界。
絕境,就是徹底斷除了紛亂、紛爭、煩惱、痛苦、束縛等等,而達到自性桃源之地。
絕境,還意味著,如果想透過世俗世界的方法、道路到達這裡,只能是痴心妄想。而後文也特別說明了這一點。
【不復出焉】,這句話實在太重要了。就是說,在見到自性桃源、本真之心後,就要【歸家穩坐】,而不要再到處亂跑,不要再迷失了本真。不復出焉,就是安住在此自性桃源的“中央根據地”中,再也不離開了。當然,這是需要透過不斷地訓練來增進這種定力和堅固力的。
【遂與外人間隔】,正是因為能夠安住在自性桃源中不再離開,所以就與那些沒有見到自性桃源的人有了本質上的區別——即使兩個人彼此熟悉,看似處在同一個世界,但以其心靈世界而言,可能一個在桃花源裡,而另一個卻在痛苦不堪的牢籠裡。同理,即使兩個人看似距離遙遠,但因為其心靈皆同在自性桃源之中,所以亦可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真正間隔人們的,不是空間上的距離,而是心靈的品格、智慧與境界。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前面一段話是村中人的“自雲”,即不問而自言,闡述瞭如何從世俗生活之此岸達到自性桃源之彼岸的修行要點。接下來則是“武陵漁人”與村中人的問答。“問今是何世”,是誰向誰問呢?既可能是村中人問漁人“今是何世”,也可能是漁人問村中人“可知今是何世?”,誰向誰問其實不重要,陶令乃至藉助此問來傳達一個關於自性桃源的非常重要的特性——究竟超越性。自性桃源,超越時間,超越歷史,超越一切外在的各種看似很實在的東西,無來無去,無生無滅,無增無減。同時也從自性桃源的超越性反照出了世俗世界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虛幻性。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自性桃源是沒有時代標籤的,各種看似非常真實的歷史朝代,對於自性桃源來說,僅僅是一些變幻無常的風景,沒有真實不變的本質。或者說,時代的更迭,歲月的變幻,對於自性桃源來說,僅僅是熒幕上的光影,絲毫動搖不了自性桃源究竟超越的本質、本性。對於自性桃源自身而言,沒有任何時代的標籤、歲月的痕跡,亙古不變,古今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