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空如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朱熹(宋)
之前透過《春日》賞析,我們已經初步領略了朱老夫子別樣的風采。今天我們繼續來賞析朱老夫子的這首《觀書有感》。
如果不是作者自題《觀書有感》,我們很難想像得到這首詩的內容竟然不是寫景而是寫讀書感想的。
朱老夫子讀了什麼樣的書然後寫出了這樣的感想呢?從詩的內容看,似乎不太像是四書五經之類的儒家傳統經典,而更像是老莊之書或禪門典籍。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詩中透發著濃濃的佛道意蘊。
半畝方塘一鑑開:半畝方塘,池也?書也?心也?似乎皆可說得通,而且各有其韻味。筆者平時以觀心為主,所以《觀書有感》,亦可視為“觀心有感”,這樣的視角與詩的內容亦十分貼切,毫無違和之感。一鑑開,猶如一面鏡子一樣。池如鏡,書如鏡,心亦如鏡。而且深入地觀照一下,就會發現,池如鏡、書如鏡,本質上皆是心如鏡的體現。這句詩中有個字很有特色,即“方”字。這個“方”字,將朱老夫子踐行儒家道德規範的底蘊體現了出來。“外圓內方”,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心中時刻不失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正派、正直、正氣十足,是為“方”。而在觀心之境中,“方”字則代表了觀心訓練需要秉持的正念。什麼樣的正念呢?“一鑑開”。即保持一種如鏡照影時的‘照’的狀態。即,不管觀照到了什麼,都只是靜靜地觀照而不干涉、不評判、不理會,保持獨立的觀照。能夠始終這樣保持,既不昏昏欲睡,也不陷入觀到的東西之中,如念頭、情緒、感受、感覺等。一鑑開,一,代表專一、專注,鑑,本意為鏡,同時有映現、映照、觀照、省察、覺察、覺照之意。就是說,不僅僅是對錶象的映現,更是對深層本質真相的透視,而這一點才是觀心修行中“觀”的重點所在。
半畝方塘一鑑開,將心的注意力從外界紛繁的事物中收回到方寸之間,收回到心自身,同時將心自身分為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心中生起的各種現象,另一個層面即是對這種現象的觀照。觀心,在初始階段,即是訓練“觀”本身。而讓心靜下來——即“止”的訓練又是訓練“觀”的基礎。當心完全靜下來之後,才會有“止心如鏡”的感受,才能進一步深入地訓練觀照。一鑑開,開,有開闢、開啟、開放、開創之意。“如鏡之心”之觀照的建立,即是最初的“開”。而在訓練保持觀照的過程中,即可不斷地開闊心量,全然接納一切現象的發生,同時保持靜靜的觀照,在觀照中深入地體察一切現象的本質和真相——無常、無我、性空,猶如夢幻泡影,了不可得。
天光雲影共徘徊:天,天心,本心,真心,無我之心。天光,即本心之光,真心之光。雲,身心內外各種現象。雲影,各種現象映現在如鏡的心中,就像雲彩映現在平靜水面上的影子一樣。共徘徊,真心的智慧光明朗照著各種現象投射在自己的心裡,現象不管如何變化,皆如鏡花水月,皆不會影響真心的光明。真心與現象共舞,天光與雲影齊飛。這既是一種觀心訓練的方法和要點,同時也是觀心訓練要達到的境界。
觀心修行中的很多方法常常有這樣一個特點,方法和目標常常是一樣的,方法代表著訓練,目標代表著透過訓練後將訓練時的狀態從刻意變為自然,從不穩定變成穩定,從有為變成無為。這既是觀心修行的優點,也是觀心修行的難點。優點是你知道了方法也就知道了目標,不會走錯路,難點是要時時刻刻堅持訓練,長期堅持訓練,需要下定決心並且長期堅持。
問渠那得清如許:經過長期訓練之後,從“初覺如瀑流”到“天光雲影共徘徊”,到“萬里無雲,晴空一片”,自心最本真的狀態即可顯現出來。渠者,本真之心也。本真之心何以如此清淨、清明、清涼呢?六祖在《壇經》中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為有源頭活水來:因為這本真之心並非虛無與枯寂,而是鮮活的智慧之源、萬法之源!真心之中,蘊藏著無限的可能性,能夠隨緣生起無窮的妙用,而同時又保持本性中永不改變的寧靜、清淨、清明、清涼、安詳、光明......
讀書能夠讀出這樣獨特的感悟,書,必然是好書,心,必然是一顆寧靜空靈之心。所以,透過《觀書有感》,我們彷彿看到了朱老夫子那顆既秉承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儒家聖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