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空如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李白(唐)
李白的這首《獨坐敬亭山》,很有深意,特別是當我們以視角學的角度去觀照的時候,就可以看到一幅非常獨特的風景——
首先要體會這樣一點,就是有一個視角始終在觀照著詩中所有的一切,此視角超越於所有具體的內容,所有具體的內容卻不離此視角。
此視角可以說是詩人的視角,也可以說是讀者的視角,還可以說是超越的視角,呈現於此視角中的是怎樣的風景呢?
眾鳥高飛盡:這是一個仰視的視角,看到的是一群鳥兒飛過,越飛越高,越飛越遠,直到看不到蹤影。
孤雲獨去閒:這是一個稍稍抬頭遠望的視角,看到的是,只有一片孤雲,漸漸地閒適地一點點飄遠,速度很慢,看似不動,其實也在慢慢地動。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是一個平視的視角,看到的是真正不會高飛亦不會獨去的敬亭山,始終靜靜地立在這裡——你在看山的時候,山也在看你。就這樣一直靜靜地看著,不來不去,無動無搖,而且永遠也看不夠,永遠不覺得厭煩.......
以觀心的角度來看這首詩的時候,就會發現,用這首詩來形容觀心之境是非常貼切的——
眾鳥高飛盡:眾鳥,代表諸多的念頭。各種念頭都像鳥兒一樣飛走了,再也看不到一絲蹤跡。
孤雲獨去閒:孤雲,代表某種還沒有消盡的執著——其中最難消散的是我執。我執就是這片孤雲,這時就讓它漸漸地遠去,把它晾在一邊,不去管它。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山,代表生命中如如不動的本心,此心在“敬”、“停”(止)的狀態下可以透過內觀而見到。
“敬”的狀態非常重要,敬的狀態首先是一種寧靜和清淨的狀態,然後在此基礎上有一種敬畏、誠敬、至誠、敬仰,即對大道的信仰之心。
所謂寧靜,就是“眾鳥高飛盡”;所謂清淨,就是“孤雲獨去閒”。然後以誠敬之心安住在這種寧靜、清淨之中,靜靜地觀照,靜靜地體悟。
在“停”(止)的狀態下,小我、自我消散了之後,“人我”之心即消隱,只剩下了亭亭獨立之本心,此即“亭”之深義。
“相看”,以心觀心,能觀即所觀,所觀即能觀,所謂“相看”,實為“自觀”、“自看”。
“兩不厭”,這是對以心觀心內在體驗、內在體悟的絕佳描述。以心觀心的時候,當“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的時候,本心赤裸顯現,這是安住於本心之中,靜靜地觀照本心,就會出現這種狀態——相看兩不厭。不僅“相看兩不厭”,而且會在這種觀照中體驗到無盡的清涼、自在、安詳、自由,而這樣的體驗又進一步促進了“相看兩不厭”,由此形成了一種非常良性的迴圈。
“只有敬亭山”,這是在“相看兩不厭”之後進入的新的境界——唯有本心卓然獨立,光明朗照,徹底超越了一切二元對立之相,包括“相看”。“相看”還有能所之分。
當“只有敬亭山”的時候,能所(主客)已經合一,已經完全融為一體。只有光明的本心卓然獨立,朗然照耀。這即是一味的境界。也是定慧等持的金剛智慧境界。
以視角學的語言來描述即是,最終呈現的即是究竟超越的視角,只有這究竟超越的視角,再無其他。
而更深一層的超越則在於“無言的超越”,即超越了文字相的超越。
“只有敬亭山”,雖然已經是赤裸顯露的本心——同時也是究竟超越的視角。但還有文字相的存在。
更深一層的超越,則是詩人的視角,或讀者的視角,這才是當下超越的無限鮮活的視角。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一切的一切,都映現在讀者當下的心中。當詩中蘊含的究竟超越的智慧與讀者的當下之心,心心相應的時候,讀者的究竟超越之心——離於任何相(包括文字相、概念相)的超越之心,才是真正的“獨坐敬亭山”——詩的主題。
全詩的四句話加上詩的題目,構成了觀心修行的五個次第:
1、眾鳥高飛盡:觀照念頭,看破放下念頭,達到“無念”;
2、孤雲獨去閒:觀照“我”,看破放下“我”,達到“無我”;
3、相看兩不厭:體悟本心,悟見本心,觀照本心,安住本心;
4、只有敬亭山:能所皆空,定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