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空如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十誡詩》倉央嘉措(1-2)、皎月清風(3-4)、白衣悠藍(5-10)
這首《十誡詩》最初源於倉央嘉措的一首情詩(或道歌):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後來,有人將這首詩改成了現代詩的形式: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後來,有此詩的愛好者皎月清風續寫了第三節和第四節,然後,白衣悠藍又續寫了五到十節,並在網上流行開來。
今天我們就來賞析一下這首詩。
倉央嘉措的原詩看似是一首情詩,但同時也可以看作一首道歌。因此筆者準備從觀心修行的角度解析一下這首詩。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在觀心修行中,最重要的核心要點之一,就是將心收回到自己的內在,不再追逐外在的一切。
為什麼呢?因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感官所見到的一切,都會使我們的心深深地陷入所見到的現象之中,產生攀援、糾結、沉迷、貪戀等情狀,從而失去了心靈的獨立、自主、清淨、清明、安詳、自由。
所以,觀心修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將心收回自己的內在,不再追逐外境,不與各種外境相見,如此就不會沉迷於外境,從而為心靈的淨化和昇華創造一個清淨的環境。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心靈對外界各種現象的所有知解,都是一種分別心。有了這種分別心,就會依分別心而產生各種知見,當執著於自己的這種知見時,就會形成堅固難改的認知和觀點。而這些,正是心靈智慧訓練所需要掃除的障礙。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六根對六塵,總是相依相伴,如影隨形,根塵相合,就形成了鮮活而真實的感覺、覺受。當執著於這些感覺和覺受為真實的時候,這些感覺和覺受就綁架了我們的心靈,心靈由是而失去了自由。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當我們的心靈看不清六塵之境的無常、無我,就會對六塵之境(色聲香味觸法)產生貪戀之心,時常憶念不忘,由此產生更深的慾望和執著。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深深貪戀的慾望之心一旦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怨恨、不滿乃至嗔恨之心。常言道,愛有多深恨就有多深,仇恨深重的時候,對於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就會產生寧願毀滅它也不讓別人得到的嗔心。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所以最好的辦法是為自己的心樹起一道戒律之牆,目不外視,耳不他聽,收攝精神,一心內觀。不與慾望之境相對,也就不會產生貪嗔之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在此基礎上,要學會用佛法的正見——般若智慧的慧眼觀照一切外境,洞悉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真相,洞見其其緣起性空的本質。真正看清了一切現象究竟了不可得的真相,自然就能夠看破放下,不生貪愛與執著。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智慧的了悟帶來的是整個身心從內到外的改變,面對紅塵世間,其心落落清淨,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舊日五毒習氣漸漸得以消除,生命從此啟動了智慧不斷增長的新程式,從此生命一天天不斷昇華,智慧一天天不斷地增長。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生命不再依靠六根六塵去獲取無常的世俗之樂,而是安住於自己本有的清淨心中,自在安詳。塵世,僅僅是飄過眼前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