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站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回任所時帶些武裝兵員,伊藤首相併不完全反對,條件不過是別給清政府以藉口,他的計策是考慮把軍隊稱為警察。
乘軍艦前往,當然要有水兵。水兵一登陸,作為陸戰隊,就成為最好的兵力。在艦上比定員多編入一些水兵,就可以很自然地增加兵力。軍艦“八重山”的艦種屬於“報知艦”,同海軍協商的結果,在定員外又增加了近百名水兵。
正同西鄉海軍相商議時,得知在外洋演習的數艘日本軍艦返回釜山附近。若命令這些軍艦回航仁川,就能進一步增加兵員。
三百到四百人,是大鳥公使可以帶領的兵數,顯得很正常。警視廳的二十名巡查,是公認的護衛。
大鳥公使搭乘“八重山”號起航是6月5日。雖然在中、日兩國的出兵通知之前,但日本方面獲得了清政府派兵的大致情報,與之相反,清政府方面對日本的計劃卻一無所知。袁世凱完全被杉村代理公使和鄭永邦書記官等日本外交官操縱了。
大鳥公使到達仁川的日期是6月9日。
清軍到達朝鮮比大鳥早一天,即6月8日。登陸地點為牙山灣。派遣軍人數有兩千多,不能同時登陸,所以雖是8日抵達,但登陸完畢,已是12日了。
“清軍正在登陸”,得知這一情報,大鳥急忙率領四百二十人的軍隊奔向漢城。登陸的第二天,大鳥公使一行人就進了漢城。
大鳥公使率領的四百餘名日本兵,實際是日本正式出兵以前的軍隊。名義是公使護衛隊,但是從人數上看,只能認為是派遣的第一批。日本是6月7日通告派兵的,從朝鮮當地來說,等於通告的同時軍隊就登陸了。
“八重山”號到達仁川之日,天降大雨。
“日本軍到達仁川”,得知這個訊息,朝鮮政府非常驚愕。
在漢城,宮廷召開了緊急會議。
《全州和約》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達成的。因為朝鮮全國一致希望:不論中國還是日本,都將軍隊撤回。
中、日兩國是接到“朝鮮大亂”的通知才派兵前來的,若讓撤兵,就得拿出“朝鮮之亂”業已平定的證據給兩國看看。在避免外國武力介入上,政府和東學都抱有同一態度,因此,《全州和約》在6月10日到11日之間籤成。這時,清軍正從牙山灣登陸,日軍已進入漢城。
在朝鮮政府的會議上,激烈地討論了責任問題,以便處分一個責任者,使一切付之流水。這是朝鮮常用的政治解決辦法。朝鮮政府確實向清廷請求過援兵,現在則想偷天換日,說成“那不是政府的意思,純屬個人的任意行為”。
最熱望清廷派兵,最害怕東學的,就是閔氏一族。
東學倡導打破現有體制。在朝鮮,維護現有體制的,只有閔氏一族。動搖閔氏一族權勢的是東學,而這個東學,又有與閔氏一族的死敵大院君相勾結的徵兆,若不盡早把東學鎮壓下去,事情就會更加糟糕。因此他們不惜引來清兵,也必須把東學擊潰。代表閔氏一族的意向,向清政府求援的,是經理廳大將閔泳駿。現在要把一切罪過都扣到他的頭上。
朝鮮政府懇求袁世凱:
◇。◇歡◇迎訪◇問◇
第34節:山雨欲來(7)
“希望未到達的清軍,在中途返回去。”
朝鮮政府認為,因為清軍來朝鮮,所以日本也派來軍隊,倘能讓清軍撤回,日本也一定會撤兵。
“少開玩笑!”袁世凱大喝一聲。
出兵是根據朝鮮的請求,並不是那麼隨隨便便的事。整頓裝備,備齊輜重,做了所有的準備,又搭乘軍艦、輪船,隨便在半路上停下來,怎麼可能呢。
“可是,日軍也來了,如果兩軍駐在同一地點,很難預料將發生什麼事情。”朝鮮政府傾訴了苦衷。
“可也是……”袁世凱沉思起來。現在讓日軍進入漢城是很不妥當的。“總之,先讓日軍暫時留在仁川,說服他們停止進入漢城……嗯,至少也要延緩。”
“正想如此。”
“大鳥圭介是個通情達理的人。”
袁世凱想起大鳥一直主張日清同盟,認為有可能說服他。不過,也有些不安,到了這時候他才發覺上了日本使館人員的當,是他們一再鼓動中國出兵的。袁世凱原以為,日本即使出兵,也不過是為了保護使館和僑民的小部隊。可是,當中國通知出兵時,它彷彿早就預備好了,幾乎同時就通告日本即刻出兵,給人的印象是人數一定少不了。
接到日本的出兵通知後,袁世凱讓朝鮮政府趕緊向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