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站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剿不勝剿”。
※虹※橋※書※吧※BOOK。※
第61節:離開平壤(6)
日軍行動靈活,想消滅卻抓不到影子。對此,李鴻章在同一電文中加以說明:“日軍不似清軍那樣把鍋、碗之類重物帶在身上,而是按西洋樣式,把‘乾糧’裝在挎包裡。”
不久,日軍向牡丹臺和玄武門同時發起攻擊。
只進攻牡丹臺,從玄武門的清軍陣地就會打過來支援炮火。按常規,是應當首先奪取城外牡丹臺,然後再攻玄武門。日軍打破常規,對兩處同時發起了攻擊,這樣一來,清軍在城內、城外都忙於自我防禦,沒有空暇去掩護別人。
在這次戰役中,日軍的榴彈炮發揮了威力。清炮臺上,安裝著當時效能最佳的速射炮,使日軍大吃苦頭。朔寧支隊的榴霰彈終於擊碎了速射炮,使它沉默了。
結果,牡丹臺方面還是首先被攻破了。玄武門的清軍得知牡丹臺已被日軍奪下,鬥志頓時喪失殆盡。因為清軍最瞭解牡丹臺陣地的威力,對它抱著莫大希望。
“今天豁出去了!”左寶貴決心已定。
他正在城頭上指揮作戰,忽然聽到牡丹臺被攻陷的訊息,不知想起了什麼,急忙跑回自己的住處。
並不是想逃跑。他穿上了皇上恩賜的黃馬褂,重新登上城牆,繼續指揮戰鬥。這下子他在城頭上成了靶子,中彈撲地,但並沒有當場身亡。
左寶貴對跑過來抱起他的部下說:
“不要給我丟臉!”
部下將左寶貴抬下城頭準備搶救時,他已經犧牲了。
左寶貴剛死,日軍便攻破玄武門。
據說,日軍中有個叫原田的一等兵一個人攀登城牆而上,進入城內,從裡面開啟了玄武門。但中國方面的記載是:倭(日本)卒十餘人,用繩梯攀緣而上,越過城牆,乘清軍不意,斬殺守門兵卒,推開門扉。
總之,日軍終於闖入平壤城內。
日、中兩軍隔著大同江的戰鬥,難決勝敗。馬玉昆善於防守,日軍無法靠近。實際上,野津中將麾下的日軍主力已經把子彈打光了。除了白刃戰以外,已經不能再攻擊。野津認為,只有暫且解除包圍圈,以圖再起,別無他策。
正在這時,平壤城上飄起了白旗。
下令掛起白旗的不是別人,正是那個主張不戰而退的葉志超。他要求日軍讓出一條路,讓清軍撤離平壤,但日本軍使斷然拒絕了。
日本軍使談判後離去時,走得很慢,慢得奇特。他的步伐似乎在告訴葉志超:“你若想逃就趁早!”至少,葉志超是這麼領會的。
當晚,葉志超、馬玉昆、衛汝貴諸將集合部隊向北逃遁。日軍當然知道清軍的企圖,在途中伏擊。山道狹窄,清軍傷亡慘重。
平壤戰役中清軍陣亡兩千人,幾乎都是在逃跑時被打死的,而日軍只死亡了一百八十餘人。
清軍遺棄的武器有炮四十門、步槍一萬餘支。臨逃走時,幾乎都扔掉了武器。
高階將領丟下的私產有金幣十二箱(其中金塊六十七塊、金錠六十一個),砂金十四箱,大小包裹三十來個。
清政府發給的軍餉和大量銀塊,約十萬兩,葉志超也來不及運走了。而且,一些重要的機密電稿、文書等竟未做任何處理,棄之不顧。
日軍勝利是由於清軍當事者無能,這是後世對平壤戰役的評價。日軍方面,尤其從補充給養方面來說,真是打了一場如履薄冰的戰鬥。葉志超掛出的白旗,確實把打光了子彈的日軍救了。
▲虹橋▲書吧▲BOOK。
第62節:煙不見兮(1)
煙不見兮
9月8日,原在東京參謀本部內的大本營挪到廣島。“大本營將於13日前進至廣島”的公報,是以陸、海兩相的名義簽發的。
軍隊從廣島的宇品港用運輸船運送,大本營推進至廣島,當天皇行幸到那裡時,就意味著“御駕親征”。
最強烈主張把大本營前移廣島的,就是伊藤博文首相。他的目標在於“把作戰同外交一致起來”。
戰地來的情報,到廣島可能比東京稍微早一些,但各國公使館都在東京,廣島在外交活動方面肯定是不方便的。伊藤首相立意在天皇親征這一事實上,他想以此來統一輿論,提高士氣。
公佈憲法而召開帝國議會之後,甲論乙駁,從外部看來似乎是輿論極為混亂。清政府推測:日本國內輿論分裂,在軍事上也不會有果斷措施。只要忍耐一時,日本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