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四方。
既然走出家門去投軍,決不當怕死鬼。
說不上建功立業,但忠心報國,血灑疆場還可以做到。
我會對得起父老鄉親!”
劉壽川知道朱德家境貧寒,特贈給他幾十塊大洋作為路費,並再三叮囑說:“要去雲南從軍之事,千萬不要先告訴家裡。
等到了雲南後,再告訴他們為妥。
到時,我可去勸解一番。
你就放心地去吧!”
聽說朱德要去雲南,他的好友張四維、田玉如、李紹沆和他的老師劉壽川聚在一起,為他餞行,並湊了一點路費。
朱德非常感動,當場奮筆疾書,寫詩一首以銘志:志士恨無窮,隻身走西東。
投筆去從戎,重新整理舊國風。
雲南同四川接壤,去雲南謀生的四川人一向很多,就連生活習慣也差不多。
清王朝的四川總督錫良改任雲貴總督後,在雲南編練新軍,從四川調了不少人去,其中包括四川武備學堂弁目隊的一批學生。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二、尋求救國救民之路(3)
這也正是朱德去雲南的又一個重要因素。
朱德從儀隴高等小學堂辭職回家後,一天收到一封成都來信,是他在體育學堂的同學敬寫的,告訴他雲南陸軍講武堂夏季招生的確切訊息,約他一同去投考。
這就更加堅定了他到雲南去投軍的信心。
當時,中國受到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特別是在中日甲午海戰和日俄戰爭的刺激下,許多愛國青年中流行著一種觀念,認為中國要強盛,必須從軍事入手,也就是“強兵救國”論。
朱德就是這一思潮的積極擁護者。
朱德在離家前,只告訴伯父說:“成都的同學來信說,現如今成都有官費學堂,上學不收學費,還管吃穿,畢業了有事做,我想去報考。”
伯父聽了有些不大相信,難道世上真有這種好事?但又一想娃兒大了,又經了世面。
他想出去上學,看來攔也攔不住,便不大情願地說:“那你就去吧!可家裡沒……”“我知道,家裡為我讀書欠下了許多債,今後我一定負責還。
這次出去的盤纏,我有了,是三叔給的。”
他三叔做小本生意攢了幾個錢。
1909年的春節剛過,朱德就告別親人上路了。
這次遠行,他沒有告訴家人和親朋好友,連左鄰右舍也不知道,以致沒有人為他送行。
離家那天,天還未亮,他就起來收拾行裝,仍舊背上他兩年前第一次去成都時背的那個小布包,懷裡揣著伯母為他煮的幾個雞蛋,雙眼滿含著淚水,告別了伯父、伯母,走上了那條出山的大道。
日行夜宿,起早貪黑。
經過12天的長途跋涉,朱德趕到成都,找到同學敬。
2月初,朱德和敬結伴,迎著早春的風寒,踏上漫漫的旅途。
這次千里跋涉遠走雲南,確定了他一生所走的道路,開始了從士兵到元帥的長途跋涉。
正是這次遠行,將他鑄造成了一個職業軍人,一個叱吒風雲的將軍,一個統帥三軍的元帥,一個偉大的軍事家,一個人民軍隊的締造者。
朱德從成都動身時,身上除了那個從儀隴帶來小布包袱外,就是一捆草鞋。
他就是憑著這捆草鞋去走天涯的,一路上經過嘉定(樂山)到了敘府(宜賓)。
他們在城裡一家小客棧住下後,就去打聽去雲南的路線,尋找路上的夥伴。
這天,朱德結識了兩個販運鹽巴的“足客”,從交談中得知他倆打算跟著一隊馬幫去雲南。
這兩個“足客”原來是南部縣鹽井的鹽工,正好朱德去鹽井參觀過,對那裡的情況知道一些,談話就更多了些內容。
“足客”說他倆是因為在南部鬧工錢,老闆勾結官府要抓他們,不得已才改名換姓,流落到此,做起了販運鹽的生意。
一來二往,他倆和一些跑雲南的馬幫混熟了,為了有個照應,每次去雲南,總是跟著馬幫走。
敬說自己就是南部人,於是越講越親熱。
“足客”主動約他們同行,說跟著他們走,既不會走錯路,也不會在路上吃虧。
還出主意說最好裝扮成個做小本生意的,一路上也不至於引人生疑。
朱德覺得“足客”的話很有點道理,扮成個做小生意的人,也完全是為了一路上安全,何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