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仨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金屬膜)參與到其中,以獲得最終的3d電晶體。
接下來是離子注入階段。
在特定的區域,有意識地匯入特定雜質的過程稱為“雜質擴散”。
透過雜質擴散可以控制導電型別(p結、n結)之外,還可以用來控制雜質濃度以及分佈。
現在一般採用離子注入法進行雜質擴散,在離子注入機中,將需要摻雜的導電性雜質匯入電弧室,透過放電使其離子化,經過電場加速後,將數十到數千kev能量的離子束由矽片表面注入。
離子注入完畢後的矽片還需要經過熱處理,一方面利用熱擴散原理進一步將雜質“壓入”矽中,另一方面恢復晶格完整性,活化雜質電氣特性。
離子注入法具有加工溫度低,可均勻、大面積注入雜質,易於控制等優點,因此成為超大規模積體電路中不可缺少的工藝。
再次清除光刻膠。完成離子注入後,可以清除掉選擇性摻雜殘留下來的光刻膠掩模。
此時,單晶矽內部一小部分矽原子已經被替換成“雜質”元素,從而產生可自由電子或空穴。
絕緣層處理,此時電晶體雛形已經基本完成,利用氣相沉積法,在矽晶圓表面全面地沉積一層氧化矽膜,形成絕緣層。
同樣利用光刻掩模技術在層間絕緣膜上開孔,以便引出導體電極。
沉澱銅層,利用濺射沉積法,在矽片整個表面上沉積佈線用的銅層,繼續使用光刻掩模技術對銅層進行雕刻,形成場效電晶體的源極、漏極、柵極。
最後在整個矽片表面沉積一層絕緣層以保護電晶體。
構建電晶體之間連線電路。
經過漫長的工藝,數以十億計的電晶體已經制作完成。
剩下的就是如何將這些電晶體連線起來的問題了。
同樣是先形成一層銅層,然後光刻掩模、蝕刻開孔等精細操作,再沉積下一層銅層。
這樣的工序反覆進行多次,這要視乎晶片的電晶體規模、複製程度而定。
最終形成極其複雜的多層連線電路網路。
由於現在ic包含各種精細化的元件以及龐大的互聯電路,結構非常複雜,實際電路層數已經高達30層,表面各種凹凸不平越來越多,高低差異很大,因此開發出cmp化學機械拋光技術。
每完成一層電路就進行cmp磨平。
另外為了順利完成多層cu立體化佈線,開發出大馬士革法新的佈線方式,鍍上阻擋金屬層後,整體濺鍍cu膜,再利用cmp將佈線之外的cu和阻擋金屬層去除乾淨,形成所需佈線。
晶片電路到此已經基本完成,其中經歷幾百道不同工藝加工,而且全部都是基於精細化操作,任何一個地方出錯都會導致整片矽片報廢,在100多平方毫米的矽片上製造出數十億個電晶體,是人類有文明以來的所有智慧的結晶。
而弄得這麼複雜,幾百道工序下來,不過是為了在矽片上面,雕刻紋路,注入導電雜質,形成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