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文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能養”包括飲食起居的照顧與侍奉。有人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理解為:我們如果只是養活父母而沒有尊敬他們,就等於把父母當作犬馬來養一樣。這種翻譯是不對的。在古代社會,犬替人看門,馬替人拉車,兩種動物都是可以為人類服務的。到現在我們還經常說,你對我真好,將來我要效“犬馬之勞”。孔子在這裡以犬馬做比喻,是說如果子女奉養父母就像犬馬服侍人一樣,只是完成任務,而沒有尊敬之心,那跟犬馬又有什麼差別呢?譬如我們成家立業之後,每月按時送上生活費,但心中不一定尊敬父母。我們認為父母可能唸書不多,社會成就不高,卻沒有想到父母對我們的恩情像天地一樣,因為他們我們才得以出生、成長,活在這個世界上,所以我們終身都要尊敬父母。
孔子的另一位學生子夏,有一次也問到怎樣做才算孝順?孔子因材施教,給出另一個答案。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
子夏請教什麼是孝。孔子說:“子女保持和悅的臉色是最難的。有事要辦時,年輕人代勞;有酒菜食物時,讓年長的人吃喝;這樣就可以算是孝順了嗎?”
孔子認為,孝順出於子女愛父母之心,這種愛心自然表現為和悅的神情與臉色。這一點確實遠比為父母做事和請父母吃飯要困難多了。譬如父母年紀大了,生病需要我們照顧,這時父母就要看我們的臉色了。如果你臉色不好看,讓父母覺得好像是麻煩你了,那就算你做到了父母的要求,也不算是孝順。這時候你就要想到我們小時候生病,父母是怎麼樣不眠不休、衣不解帶的照顧我們,從來沒有抱怨。現在父母年紀大了,需要我們照顧,我們怎麼可以忍心給父母臉色看呢?
二十四孝裡有一個人叫老萊子,活到七十幾歲,父母都還健在。他為了讓父母開心,經常穿一些彩色的衣服,好像幼兒園的小朋友一樣,唱歌跳舞給父母看,有時候還會假裝摔跤,發出嬰兒一樣的哭聲讓父母開心,因為在父母眼中,孩子不管多大,永遠都是孩子。我們當然不必這麼誇張,但是在孝順父母時,除了為父母做事,使他們不憂慮生活之外,同時還要注意到自己的臉色是否非常和悅,要讓父母親覺得我的孝順是心甘情願的。
《詩經》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無父何怙,無母何恃。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父母親生我養我,太辛勞了。沒有父親,有誰可以依賴呢?沒有母親,有誰可以依靠呢?出了門就感到哀傷,回家也看不到父母親。父母生了我、懷抱我、照顧我、養育我,對我們的恩情真是無話可說。父母老了,如果我們不能孝順他們,尊敬他們,又如何心安呢?況且,當我們壯年時,也應該想到自己年老時也會有被小孩照顧的一天,那時候子女如果對我們態度不敬,我們的心裡又會做何感想呢?
所以,一個人光孝順是不夠的,還要知道為什麼孝順,怎麼樣做才算孝順。你光能滿足父母的生活需求是不夠的,還要從心底裡尊敬父母,理解父母;看父母快不快樂,想自己如何才能讓父母快樂。儒家的思想,不是盲目的教條,也不是單方面的權威要求,而是希望我們透過理性的思維,從內心真誠的情感出發,去做到孝順的要求。
txt小說上傳分享
3。委婉溝通
很多人聽過一句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話既不是孔子說的,也不是孟子說的,是宋朝以後的學者自己歸納出來的,強調天下的父母都是關懷子女的,希望天下人都能孝順父母。不過,今天看這句話,很容易產生誤會。天下的父母都是好的,可能嗎?不可能,理由很簡單,“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也是人,是人都會犯錯,父母也會犯錯,有時是認知錯誤,有時是判斷偏差,有時甚至是蓄意為惡呢。父母犯錯時,子女應該怎麼辦?父母怎麼說,子女怎麼做,那就是孝順嗎?這不是儒家的意思。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
孔子說:“服侍父母時,發現父母有什麼過錯,要委婉勸阻;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接受,仍然要恭敬地不觸犯他們,內心憂愁但是不去抱怨。”
孔子講得很清楚,父母也會做錯事。有的父母說不定做的工作對社會來說都是不允許的,但他們也很用心地把孩子撫養長大。孩子唸了書,啟蒙了,知道什麼是善惡是非,這時也許想來規勸父母。因為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個人不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