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風光了一把—您想啊,他這些書都是把皇帝捧做主角,自己甘當綠葉,皇上美還來不及,哪兒顧得上挑刺兒呢?
。。
誰是“自己人”
話說前秦國王苻堅是氐族人,因為氐族人口膨脹,產生了“馬爾薩斯制約”。為解決幾十萬族人的生存權即吃飯問題,他不得不想辦法將他們三千一群、五千一夥的分散到外地去。這讓很多氐族大臣非常不滿,因為在他們看來,氐族人口集中,可以震懾其他民族不敢亂來,一旦分散了“自己人”,“外人”就會蠢蠢欲動,這簡直跟自殺沒兩樣。後來前秦果然被叛亂的鮮卑、羌族推翻,這讓許多後來人更加堅定了一個信念:皇帝應該把“自己人”攏在身邊,否則“外人”坐大造反,你就會落得跟苻堅一樣的下場。
果真如此嗎?其實不見得。
比苻堅稍早,有個同樣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後趙,皇帝是羯族的石氏。老石家因為看到兵荒馬亂,皇帝論打數,擔心“外人”算計自己,就把大部分同族人都集中在首都附近,光皇帝的兩個兒子就各帶了10萬戶。這算是把“自己人”攏到家了吧?結果怎樣?老皇帝石虎一死,國內照樣發動叛亂。“自己人”羯族因為都集中在首都附近,幾乎全部捲入內訌,死傷殆盡,沒死的也在後來的異族政變中被殺戮了大半。一個曾經叱吒風雲的民族,就這樣在短短几年中從歷史舞臺上消失了。
誰是“自己人”?和自己基本利益一致,你發達他就發達、你倒黴他也倒黴的,那就是自己人。如果只信賴同族、鄉親或者親戚,那麼你就算把“自己人”都攏在身邊,又能有多少?能守得住萬里江山嗎?別說前秦、後趙這樣的地方割據王國,就是元朝這樣的大國,光把蒙古人當“自己人”,不也是一樣留下慘痛教訓嗎?朱洪武後來痛定思痛,不再搞安徽老鄉的小團體,而是誰忠心能幹就重用誰,這實在是很高明的一招。
那麼苻堅怎麼後來就垮了呢?那不是分散“自己人”的錯,而是他不顧形勢,不聽勸阻,在自己內部不穩定的情況下一意孤行,傾巢而出去攻打東晉,結果稀裡糊塗吃了個大敗仗。本來那些“外人”都一心一意指望您能統一天下,他們跟著您可以當元勳、功臣,利益一致。現在您慘得連專車都丟了,親兄弟都戰死了,人家再跟著您保不齊就得滿門抄斬,那還有不亂的!別說“外人”真的變成了外人,就連“自己人”也會變成外人的—苻堅派去遠征新疆的大將呂光,不但是同族、親信,還是親戚,聽到他打了敗仗、朝不保夕,不一樣在回國途中鬧獨立性,最後趕走了甘肅一帶的前秦地方官,自己做了個後涼王國的皇帝?
說到底,皇帝的“自己人”不是同族,不是兄弟,不是老鄉,而是自己的政績和能耐。如果您自己英明神武,國勢昌隆,那麼不相干的人也會是您忠實可靠的“自己人”;反之,如果國運衰微、屢戰屢敗,別說同族、同鄉,就是親兄弟、親兒子,保不齊也正在背後磨刀霍霍,準備瞅冷子算計您的位子呢!
。 想看書來
得給自己的腦袋找頂鋼盔
提到三國歸晉,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杜預。沒錯,這位文武雙全的大能人一手策劃了整個西晉滅吳戰役的戰略框架,最後攻破吳國首都建業的大將王,也是在他點撥下才大功告成的。可事實上滅吳的統帥不是他,而是太傅賈充。這賈充非但沒在滅吳大計上出過什麼謀,劃過什麼策,而且一貫反對出兵,甚至幾路大軍都出發了,他還磨磨蹭蹭不想挪窩,直到晉武帝司馬炎說出“您再不去我只好自個兒去了”這等狠話,才勉勉強強跑到離前線千里之外的襄陽“督戰”。您說,就這麼一位統帥,攤上夠憋氣不?
可有趣的是,這位窩囊元帥偏偏是杜預推薦的,而且是不管人家樂意與否,生拖硬拽,愣給拖了出來。他吃多了,還是校對《春秋》把腦子弄糊塗了?
才不是,杜預多聰明的人啊,他這招看似給自己請了個乾爹,實際上是給自己的腦袋找了頂鋼盔。
三國時期,天下大亂,皇帝最不放心的就是大將領兵在外,往往要求出兵大將留下老婆兒子當人質。魏國滅蜀,大將鍾會因為是丁克一族,沒什麼人質可交,就招惹了好一番猜疑,結果鍾會果然造反。後來的皇帝,疑心病自更重了一層,就算交人質也不放心了—可不是,既然都決定造反了,誰還在乎老婆孩子呢?
北魏末年,北魏的“影子皇帝”爾朱榮派賀拔嶽去攻打地方軍閥万俟醜奴,這賀拔嶽就曾形容自己的處境是“勝敗兩難”:敗了自然是有罪;即使勝了,也會增加老大對自己的猜嫌。他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