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內政 (第2/3頁)
今天有貓了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給出了正經的官職和權力,而不是什麼做做面子、架了一個擺設上去。
“這樣一來,那突厥的日子看來也沒有多長時間了。”蕭何道。
畢竟,別人不說,執失思力這個實打實效力於頡利可汗的人,居然搖身一變成了為唐朝征戰四方的將領,這就充分說明了突厥的結局。
頡利派執失思力覲見李世民的時候,執失思力必然已經是能夠獨當一面,那他的年齡絕非十幾歲,而他日後還能夠為唐朝征戰,想來年歲也不能太大,如此一來,突厥大約就是幾年的事情了。
宋朝,開寶元年。
趙匡胤對李世民還是很欣賞的,特別是對於李世民收攏人才的能力:“唐太宗麾下,異族將領頗多,大宋不能與之相較。”
當然,這不是說大宋就沒有異族將領了,他趙匡胤手底下還是有些人的。只是,這些人都是久在中原的異族,不想唐太宗手下的那幾個著名異族將領,阿史那社爾、執失思力、契苾何力……這些人在投身唐朝之前,可是切切實實的異族生活。
唐朝,武德八年。
看著神蹟中那幾個再熟悉不過的名字,李建成身形略略有些搖晃。
這是他的屬官啊!特別是馮立幾人,就這麼成了李世民的好大臣?
【而與不拘一格任用人才並行的,是李世民“從諫如流”。】
【比如,在和魏徵談論的時候,魏徵性情耿直,從不屈服,又認為自己得遇明主,時常會將所有的想法都說出來;
而對於魏徵的種種意見,李世民往往能夠欣然接受,並認為“卿所陳諫,前後二百餘事,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如果不是一心為國,如何能夠列出二百多件需要改進的事情?】
【而魏徵在勸諫方面從來不怕困難,“今即位未幾,失信者數矣!”這同樣是他當面對李世民所說的話。】
漢朝,文帝前元年間。
太子劉啟搖搖腦袋:“這個唐太宗確實寬和。”寬和,但是不是溫和。
雖然劉啟年歲還不大,但已經經歷過數場政治風波的他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和方法,有了自己的心得。
李世民確實寬和,能夠用人不避仇,還能夠面對這樣的直諫從善如流,不是寬和還能是什麼?當然這有著種種政治目的,但性格是難以改變的,一個氣量狹窄的人,若是效仿這種做法,怕是沒多久就無法堅持下去。
但李世民絕不是那種溫溫和和,一個戰場廝殺出來的皇帝,又怎麼會是那種溫和呢?
一旁,劉恆溫溫和和地笑了:“是啊,寬和。”
劉啟就扭頭看向他父皇:“父皇,您也很寬和。”
“是嗎?朕也這麼覺得,寬和一些不是壞事兒。”
【在各項制度上,李世民沿用了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調製。】
【府兵制度,就是西魏以來的軍事制度,唐朝經過改良後繼續使用。在中央和地方設定軍府,統領天下兵馬。】
【而唐朝的軍府分佈並不均勻,長安所在的關內道擁有的軍府數量佔全國三分之一以上,完美執行了“居重馭輕,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的理念。】
【而府兵制的“兵”,自普通百姓中挑選,同樣也融於普通百姓中,平日耕種,佔時才召集到一起,在農閒時間進行訓練,既節省了國家的軍費開支,還保障了經濟農業建設。】
【而均田制則是府兵制得以實現的前提條件。】
【唐朝將無主田地分為永業田和口分田,永業田歸屬私人,而口分田到期要歸還朝廷。】
【在此基礎上,唐朝的十八歲以上的男性每人受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老男、殘疾受口分田四十畝,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畝;這些人如果為戶主,每人受永業田二十畝,口分田三十畝。
雜戶受田如百姓;工商業者、官戶受田減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給田三十畝,尼姑、女冠給田二十畝。】
明朝,永樂年。
朱棣承認這是一個很好的基礎政策,但是唐朝並沒有能夠長期把均田制維持下去:“這樣確實很好,但是田地是有限的,遲早會無田可分。”就像他聽到過的有關他們朱家早年的事情,以及他看到過的百姓失去田地的情況。
沒有田!
……但是田地哪裡去了?僅僅憑藉百姓人口增長速度,真的那麼快就把田地都佔滿了嗎?
“等等!”朱棣“騰”地坐直了身子,滿臉凝重。他沒管朱高熾和朱瞻基疑惑擔心的眼神,只沉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