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後續·彩蛋 (第1/3頁)
今天有貓了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唐朝,貞觀三年。
李世民久久不語,淚流滿面,無聲無息。
沒有人說話,縱使知道此事應當對皇帝進行勸解,但卻沒有人知道該說什麼、能說什麼,相反,他們自己同樣喉頭梗塞。
前面的內容都很好,後世認同了陛下,讚賞了陛下的高尚仁德與恢弘治世,哪怕朝代更替,時移世易,陛下的光輝都不曾衰減。而跟隨陛下征戰四方、治理朝政的他們也必然同樣名留青史。
這世上再沒有比這更好的訊息了。
但是,其後的內容……
陛下的恩澤悠遠綿長,即使到了大唐衰微無比、動盪已久,就連百姓都早已忘卻往日榮光、只求一地容身的時候,還依舊能夠給予大唐最後的庇佑。
他們應該高興的。
這樣的事蹟,不正證明了他們選擇和做法的正確嗎?以民意為天命,勵精圖治,廣拓疆土,重視民生,他們的努力、陛下的努力是有回報的!即使到了國家存亡之際,依舊有人願意為了陛下來再做一次努力。
但他們到底高興不起來。
大唐要亡了啊!雖然神蹟中鄭畋以鳳陽為根基,擊退了黃巢的軍隊,守住了京西之地,但所有人都清楚,那也不過是大唐末路中最後的迴光返照罷了,最終的結局已經無法逆轉。
何況,鄭畋奮戰多日,神蹟中也只說他“守住了京西之地”,京西之地,而不是京城。那隱含的內容是什麼?長安又會是何等慘狀!
他們可沒有忘記宋太宗的故事中,那個關於黃巢起義的詩句——“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在一片令人不安的沉默中,還是李世民收拾好心情,沒有怒罵,只緩緩開口:“大唐應當感謝這些將士們。”在那個風雨飄搖、明眼人都知道大唐氣數已盡的時候,還願意最後一搏——不管他們當時究竟是怎樣想的,都值得大唐的感謝。
他眨眨眼睛,將淚意收斂,他怎能不為之動容?一曲《秦王破陣樂》,到最後依舊有人記得他,這就是他奮鬥一生想要的最好結局!不,不能說最好結局,這樣的深遠恩澤,甚至是他從未想過的。
見大臣們也逐漸收拾好情緒,李世民肅容正色:“君為民而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百姓是有心的,朝廷的一舉一動他們皆能感知。朕欲修習德行,以求廕庇後世。”
數百年後的黃巢起義太過遙遠,如今就連所謂的藩鎮割據都未曾發生,他實在無法強求後世如何。如今能夠做的,也只能是加強自己的德政善行,護佑百姓,以求恩澤後世罷了。
在場的貞觀重臣們紛紛整衣斂容,鄭重行禮,接下了皇帝的話。
唐朝,開元二十年。
對於後代子孫居然搞出來黃巢起義的事情,李隆基十分憤憤不平:“朕怎麼會有這樣無能的子孫!怎能讓那黃巢成了氣候呢?”
雖然他現在已經懈怠不少(當然他自己不這麼認為),但基本的水平還在,特別是在這種與自己無關的事情上,他的判斷水平並沒有下降。顯然,能夠讓黃巢搞出如此陣勢,大唐的問題遠非一兩日,而是日積月累而成。
因而,他的憤怒也從此而來——有問題怎麼不早點解決?怎麼就拖到了這種積重難返的程度?朕怎麼會有這樣的子孫!
不過,回想起之前聽到過的什麼藩鎮問題,他隱隱有些不好的預感,這個藩鎮到底是什麼時候出來的?很明顯,這就是日後導致大唐山河日下的一大原因。
雖然似乎感到了什麼,但李隆基卻不願意深想,草草思索了一通沒有結果後,就冷哼一聲:“也不知是哪一任皇帝造成了那藩鎮之亂,實乃不肖子孫、忝為天子!”反正他的大唐還好好的,那必然是後面不知道哪個皇帝搞出來的。
嗯,會不會是太子李瑛的後代?李隆基眸色沉沉,最近幾年,他越發覺得這個兒子不行,難當太子之位,倘若這真的是太子的子孫的話,那還是趁早廢了的好,免得再導致大唐的大好盛世一去不復返。
唐朝,武德年間。
直接被後世略過的李淵臉色很不好看。
什麼叫李世民就是大唐的開國之君?朕確實很欣慰二郎的文治武功,也很自豪於大唐的煌煌功業,但為什麼開國之君會變成唐太宗?
大唐的開國之君難道不是朕嗎?!
朕也是自己從晉陽起兵,一路打到長安的啊!
不要讓朕知道,究竟是誰開了把太宗當做開國之君的口子,朕一定會讓他好看!
宋朝,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