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後續處理 (第1/3頁)
今天有貓了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漢朝,元狩四年。
劉徹自覺這事兒已然到了終局,便要進行一番總體考量。他沒有直接闡述自己的想法,而是把話遞給了衛青和霍去病:“仲卿,去病,依你二人之見,這金軍的戰略可有何精彩絕倫的高妙之處?”
是的,劉徹問的是金軍南下作戰攻略上的情況。
衛青和霍去病思量一瞬,便給出了答案,這兩次南下作戰他們看完了全程,或許細節上有差,但大體方略卻是清清楚楚:“若說絕對高明之處,倒也不算。”
“金軍第一次南下,名為分東西兩路配合作戰,實則兩路並無配合,皆為各自為戰,完顏宗望和完顏宗翰互不干涉而已。”衛青一一點出金軍作戰的整體方略,“因而,才會出現西路軍被太原所阻,而東路軍卻直接越過真定等地,既不管後方安全,也沒有通知西路軍,只自己直抵汴京。”
各自為戰,誰也沒管誰,一方都跑到汴京商議割三鎮之地了,另一方還壓根不知道——這怎能算是什麼協同作戰,彼此配合?
而名義上的最高指揮人、都元帥還在金朝內部,根本不可能進行什麼指揮作戰。
因而,這第一次作戰,完顏宗翰和完顏宗望根本沒有真正打出什麼配合來,不然种師道也不會建議趙桓趁其半渡而擊之了,因為完顏宗望就是孤軍深入。
霍去病點點頭:“金軍一開始多半就是想著能打下來多少打多少,非要說什麼要求,大約也就是真的想要三鎮之地,所以才會這樣根本沒有什麼有效配合。後面第二次南下倒是開始配合了,但那就是因為發現宋朝著實軟弱,才想著據有更多土地……說到底,就是因戰事發展而逐步制定計劃。”
劉徹撫掌,他想的就是如此。金軍在騎兵作戰方面大約確實是勝過宋朝的,但是在整體指揮方面失誤可並不算少。於是劉徹道:“說到底,金軍能有如此輝煌之大勝,不小的原因還是要歸結於宋朝——金軍在出現這樣的指揮失誤和戰略失誤下,能夠不斷進軍獲勝,只能說宋朝過於無用了。”
劉徹半點也不覺得這是自己刻薄或者苛責。
看看吧,宋朝是沒有兵力可用嗎?還是沒有什麼明眼人向朝中提出建議?亦或者,沒有忠貞之臣願意為國盡忠?都不是。
宋朝積弊已到了頂點。
劉徹細數關於徽欽二帝時期他所瞭解的問題:宋徽宗趙佶上位本來就是一個錯誤,結果因為多方掣肘和爭鬥,他登基了;然後,對內政策雖然沒有細講,但卻爆發出了大規模起義,趙佶對內做了什麼顯而易見;接著,對外方面,想要收復燕雲無可厚非,但任何事情的前提都是自身能力足夠。
宋朝的能力足夠嗎?當然不夠。太祖時期不算了解,就先不提;宋太宗後期可是大踏步地邁向了“守內虛外”的國策,隨後還變成了祖宗之法毫不動搖——自身實力不足的時候,卻偏偏想著什麼聯金滅遼,投機取巧,不過一時之利。
結果,在這過程中,不僅沒能獲取什麼真正的好處,反倒將自己的虛弱暴露的一乾二淨,其後還肆意作為沒有半分長久思量……
而接下來的宋欽宗趙桓就更出乎人意料,作為一個正統皇儲,竟是如此作態,放在大漢根本等不到登基,早就被廢了太子之位了。
大漢重臣們對於皇帝的話語不發一語,但表情都顯示他們對此深表贊同——宋朝就是有毛病,早在宋太宗的那個影片裡面就充分顯示了出來,諸位太宗裡面,哪個像他一樣居然會變成什麼守內虛外的樣子?
果然,隨著時間的發展,宋朝的毛病就越發明顯。
明朝,洪武年間。
皇子們也在議論這件事,雖然這些方面早有有了定論,史冊上清清楚楚,毫無遮掩。
“唉,我覺得,宋朝自從黨爭苗頭出現以後,政策上就沒有一個穩定的時候,”朱樉懶散地靠在一邊的椅背上,“一會兒要這麼做,一會兒就推翻然後換個想法,與金打交道的時候更是如此。”
可是,若是宋朝國內,政策時時更改都會引發百姓動亂,對此朝廷或許還能鎮壓招安;但是對外如此,誰還會忍受?若是宋朝強大,他國或可忍耐一二。但實際上,一個政策隨時變動毫無恆久的朝廷,本身就很難達成“強大”的結果。
朱棣翻了個白眼:“誰說不是呢?”作為有領兵作戰經驗的皇子,他對於這種對外沒有什麼方略,只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左右橫跳的情況相當討厭:“先是要夾攻遼,然後發現打不過又想要反悔;先是什麼也不顧地就接納了張覺,轉頭又殺了張覺獻給金軍;先是堅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