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史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出來後,先是憤怒,後是吃驚。
怒的是,眼前這個人明火執仗地要殺人,要殺自己親信之人。
驚的是,他不知道朝廷中到底還有多少人抱有這個想法。
他強壓怒火,瞪著跪在地下的袁盎,沉默了……
劉濞打著“誅晁錯”的幌子,引得六國隨之而反,也使各路諸侯蠢蠢欲動。
現在劉啟所能依靠的,就剩下朝廷裡的這些人了。然而,袁盎在此時也提出了“誅晁錯”這三個字。劉啟不清楚,這到底是袁盎自己的想法,還是群臣共有的態度。如果只有他袁盎一人,不足為慮;可一旦惹怒了群臣,自己就危險了。若如此,外有諸侯,內有群臣,一個晁錯不但使朝廷陷入危局,更會置自己於險地。
要小心一些,要再小心一些。
平叛在即,自己的任何一個舉措都不能再有紕漏了。
劉啟打破了沉默,冷冷地問道:“這是你的想法?”
袁盎是個極其聰明的人,清楚皇帝此問是在試探他的口風,是想知道到底還有什麼人準備要晁錯的命。但他不能明講,一旦講了出來,就會置很多人於險地。更重要的是,他曾答應過一個人:一人做事一人當。
可他也清楚,絕不能說這是自己一個人的想法。若真如此,想除掉晁錯就困難了。
應該說,袁盎在進宮前,已看透了時局,也猜透了皇帝的心理。正因如此,他才敢輕易亮出獠牙。這個人,藝高人膽大。
袁盎決定再說一句話,相信這句話會對自己有所幫助的。他的話是這樣說的:“此舉上順天意,下應民心。為平叛計,為大漢社稷計,為天下蒼生計,陛下萬不可大意。”
劉啟倒吸了一口涼氣。
袁盎雖然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但很明顯表示“這是大家的想法”。按照袁盎的說法,如果不砍掉晁錯,自己就真得成了孤家寡人。
大殿裡又一次安靜了下來。
沉默良久後,劉啟痛苦,甚至是自怨自艾地說道:“誠如此,只好舍一人而謝天下。”
聞得此言,袁盎心中大喜。不過他沒敢表現的太為明顯,而一頭磕在地上,“陛下聖明。”(未完待續。。)
第十八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
呂雉掌國時期,欒布一直沒能混出個所以然來。直到漢文帝登基,他才露頭,成了燕國丞相。
由於燕王劉澤只是劉邦的遠親,能被封王已算僥倖,並且實力有限,因此無論是他本人還是兒子劉建,都比較規矩,啥話不說,屁事不幹,小日子還算可以。欒布在這裡當丞相,也只能說是在混日子。
欒布的確把小日子過的很愜意——對他有恩,一律報答;和他有仇,統統滅掉。並且他身體倍棒,比較能活,年輕人都死了一茬又一茬,他卻屹立不倒。就這樣,這個爺爺輩的傢伙,成了絕對的偶像級人物,在燕代之地聲望很高,只要他振臂一呼,就會群起響應。更重要的是,這個人久經戰陣,不但見過豬走還吃過豬肉,打起仗來很有一套。
此時,竇嬰拉他出山,真可謂眼光獨到。只要這個人出頭,一時三刻就能在齊地頭上懸起一把利劍。
當他把欒布的優勢分析完後,劉啟點了點頭。
這次軍事會議終於可以收場了。待大家紛紛告退離開大殿時,竇嬰卻留了下來。
劉啟有些納悶,疑惑地問道:“還有何事?”
竇嬰連忙躬身答道:“臣還想另舉一人,隨臣戍守滎陽。”
劉啟今天對竇嬰那是刮目相看,有思路有想法,大出自己的預料。他笑了笑,問道:“何人?”
“袁盎!”
乍聽這個名字,劉啟大為詫異。因為在他的心目中,“袁盎”不是一個能夠信任的人。當然。有此效果應歸於晁錯的功勞。因此。
劉啟不屑地問道:“袁盎?他有何用?”
“袁盎久居吳地。深得民心,在吳軍之中也頗有影響,若逢吳楚叛軍,或有奇效。且此人多有計謀,曾言有奇策可破此危局,但臣問計時卻笑而不答,只說:此計只可言於聖上。”
劉啟一聽袁盎有“奇策”,立馬來了精神。連忙說道:“既如此,可召他進宮。”
竇嬰故作神秘地答道:“臣也想過此舉,但其與晁大夫不睦,此時召其進宮,恐為不便,請陛下深思。”
劉啟扭頭看著他,“有何不便?既有奇策,當可進宮言事。”
竇嬰心中一陣暗喜,但臉上卻不動聲色地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