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實郟灰環街�*,一方要*;在團體上,一是革命黨,一是立憲派;在人物代表上,在這一個十年,敵對者的雙方最明顯的代表有二:一是孫中山,一是袁世凱;又或,在袁死後,段祺瑞替。這是對立。但請注意,對立會變。只是,事的前因後果必具某些情由。另外,對立雙方,一方總代表「進」,另一方代表「退」。有時,人的意圖也是一種啟示。這就必需察看他的所作所為,為己抑或為公;為了國家,抑或,為了個人?這裡面有公與私的對立;是鬥爭;是矛盾。
誰勝誰負,誰對誰錯,答案總會顯露在以後發展中。它是多數人的選擇。或叫主流、趨勢。進抑或退?是或者非?讓時間去過瀘,任後來人評鑑。
下一個十年?下一個對立?就留待下一章討論。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2章:統一與割據的對立,導言
陳天璇《中國歷史何其易下編》現代史
第2章:統一與割據的對立,導言
第2章:統一與割據的對立,導言
當時的形勢與問題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企圖把全中國建成共和政制。他經過了十年的奔走努力,依然是接二連三地失敗了。
1922年孫依賴的武裝力量陳炯明叛變,這給他很大的打擊,也使他徹底地醒悟。自此,他認識到,沒有一個具有真正革命意識和理想的政黨,沒有一支完全效忠於這組織和指揮的軍隊,是無法實現的。於是,他做了兩件事。一是改組了國民黨,並採取聯俄容共政策,讓共產黨員參加國民黨;二是建設軍校,把國*員同編入伍,甚至命共產黨員當教官。同時,安排武裝北伐。
孫身邊有兩個年青的追隨者。一是汪精衛,一是蔣介石。汪以輔政掌黨,蔣則主持軍校。他們在孫死去之後一直在國民黨內互相爭取領導。蔣因為掌握住黃埔軍校訓練出來的新軍,佔了先機,常處上風。他們都公開說繼承孫的遺志,一再各立中央,幾度分庭抗禮。最為突出的兩次是各自把持政府較量 先是第一次北伐的中期蔣曾另建政府,造成武漢與南京政權的對立;後因抗日期間汪氏矯言曲線救國投日,又有重慶與南京政府的分裂。二人連場分合比拚,一再較量二十多年;都是黨內權力之爭。
其實在孫中山逝世前後,干擾共和的問題是統一。當時軍閥割據,全國四分五裂。每一個關心中國前途的個人或團體都高呼中國必須統一。因此,目標是一致的,方式卻不一樣。在多數主張以武力進行解決的同時,亦經常有人提出要敵對的雙方談判。孫中山生前最後那幾年,也曾就此作出兩手準備。一是不排除參加談判,二是打算靠武力北伐。他是1925年赴北京談判的期間不幸病發身亡。
因為不能以和平的方式達成南北統一,於是在孫死後不久就開始了南北政權軍事決鬥。除了汪、蔣二人在廣州繼承了孫所組成的軍政府,北方是馮玉祥、曹錕、段祺瑞、張作霖之間的直、奉派系軍閥交替競強,操縱國會,輪派總統。此外,在中原的地帶,吳佩孚據有湖南、湖北、河南及陜西、河北的一部份區域,擁兵約二十萬;孫傳芳據有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五省,擁兵亦二十萬。另外,張作霖據東北,擁兵三十五萬。而且,即使在廣東、廣西範圍內,還有陳炯明、鄧本殷等人勢力割據。於是,在實現統一的大前提下,國民黨決鞏固本身地盤,於1925年10月,由蔣介石任總司令、又汪精衛任黨代表,周恩來任政治主任,發動了東征與南征。至1926年終於統一兩廣,同年7月開始北伐。10月,打敗了吳佩孚;11月再敗孫傳芳。翌年1月,遷廣州政府至武漢。2月攻下抗州,3月佔領上海。然後就發生了史稱「清黨、分共」事件。那是國民黨要清除共產黨,其方法是採取即捕即殺。蔣介石4月在上海帶頭先發難;汪精衛7月在武漢再大舉屠殺。大批共產黨員遇害。8月共產黨人在周恩來領導策劃之下,朱德、賀龍等在南昌領三萬人武裝公開反國民黨;另於9月,共產黨人毛澤東在湖南帶領農民發起秋收暴動。這兩武裝隊伍後來在井崗山會師,遂發展為另一革命勁旅。
而中國當時還是四分五裂的,於是蔣與汪言和再進行北伐,隨後,又再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張發奎等交戰,後得張學良倒向蔣,這場混戰才告停息。其實他們這一批人都是國民黨人,他們間的戰爭,說到底還算是有關彼此勢力、地盤之爭。接著,因為看到朱(德)、毛(澤東)壯大,蔣於國民黨人中原大戰之後,屢調各地大軍連續向井崗山的*根據地進行圍攻。二十年代末期,發兵三次,均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