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過去是中國人保土衛國對日本軍的反侵略之戰,頓演變為中國人與中國人直接對陣的「剿亂」與「反剿亂」之戰。然後國軍大批降日,隨被改編為保安隊,出現蔣汪合流,間接聯同*。因此,那時候的國共對立,是暗鬥,非明爭。這也就是*經歷「艱難時期,三面受敵」的紅軍大損折時期。從1941年至1943年,紅軍數目減少了十萬。
不過,由於世界政局變化,日軍向太平洋進軍,中國與美、英等合盟對抗日軍,因而派遣十萬國軍遠征緬甸,這才使游擊區的戰鬥緩下來。*無需派兵參加。所以,當遠征軍在緬甸敗退損兵時,國共之間,此消彼長。但蔣介石的理由是欲打通並保持外界對後方的運輸接濟。
抗戰時期國共間的兩大後方,一在西南重慶,一在西北延安。前者賴西方援助接濟,奢華日子總算繼續;後者靠當地農民支援,強調克苦樸素渡日。這兩種生活方式,形成強烈的比對。兩種不同社會,預告未來走向。前者吸引著中上層城市小資階層人士;後者凝聚著更多的下層勞苦大眾。在那時候,政治上的意識形態實為次要,經濟上的擁有認同,分了選擇。故此,所謂紅區、白區,既是城鄉之分,又有貧富之別。一崇資本主義,一慕共產主義。各以蔣介石或毛澤東為代表。涇渭分明,基本對立。
在抗戰結束前,日軍大批南下,主要是意圖為東南亞的頹局增援。國軍沿路阻止,三次會戰失利,損兵無數,聲譽大挫。這輪長達八個月的中日大戰,由於主要屬於正面戰場戰爭,*及游擊隊並未首當其衝,甚至可以聞風相應刻意迴避。故此,國共間的得失又是一消一長。
所以,不管有意抑或巧合,直至日本最後宣佈投降之前,國共間的較量,多少滲雜計算。原因約如上述。
勝利了,和平了,國共內爭隨而繼起,是涉及如何分成果。有兩個方面:一、日軍撤走,由誰前去接收;留下地盤由誰駐軍,留下軍備由誰擁有。二、改組政府,如何才算公平;因為直至那時為止,政府實由一黨操縱。
國民黨想繼續一黨獨佔獨尊。共產黨則據理力爭。勝利是人民的,成果應歸人民。於是,就有軍政合一,還政於民之議。國共再攜手,開政協大會,倡聯合政府。蔣毛二人表面達成協定。骨子裡雙方又兩手準備。談談打打,爭分奪秒,遂開始了另一個五年的軍政抗衡與對立。
美國插手居中調停,自言持中,一面幫國民黨運兵,又一面為冷戰部署。關鍵是在最後由誰接收東北。最明顯事實是,調停之前,東北並無國軍,只*和蘇軍。調停之後,蘇軍撤出,國軍據有城市,*退守鄉村。甚至還有美軍登陸佔了青島。那時候蘇聯完全對美國讓步。
儘管如此,國民黨敗。隨後四年,國共內戰,共產黨竟然由弱轉強,轉捩點就是奪取東北。彼此兵力在*收編國軍降兵後,因而易位,弱變強,強變弱。三大戰役之後,國軍陣營大亂。蔣介石下野了,毛澤東進北平。局勢急轉直下,華北已取,華中在握,渡長江,勢如虹。
又國民政府在統治大陸最後時期,那段有關金圓卷的經濟改革,使多數有產者變窮,更加導致民心盡失。至於在此之前召開那幕制憲國民大會,根本不把全國人民是否參與當一回事,接著透過所謂憲法,選出行憲後的總統,也不能不以沒有共產黨及*同盟代表出席為憾事。
然而,*於國軍敗退中在北平開政協大會,雖也曾廣邀其它政黨及各界代表甚至海外華僑等赴會,但因反對*民黨已逃臺北,這個協商大會,何其美中不足。對此毛澤東說,新中國是隻對人民*,向反對者專政。
總之,這十年的國共對立,導致出現兩個政府;可不為奇。最無奈是,中國,這個國家,自此兩個國號。
*應該完全沒有想到,國民黨戰敗仍可以不降。政權繼續,偏安臺灣。較量的結果是,勝者未盡全勝。。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5章:自主與附庸的對立,導言
陳天璇《中國歷史何其易下編》現代史
第5章:自主與附庸的對立,導言
第5章:自主與附庸的對立,導言
當時的形勢與問題
中國五十年代的關鍵大事是與蘇聯的關係決裂。
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能在中國大陸上取得政權,當然是因為得到大多數中國人民的賞識和擁護,同時亦多少因為曾經有蘇聯在背後支援與贊助。*的黨史對此亦亳不諉言,中國共產黨從開始建黨起便一直深受蘇聯的長期影響及制約。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時就有蘇聯的代表參加。第二屆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