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成了蘇共新領導人,意味著新轉折。然而,赫氏於1954年訪問中國時竟把軍港旅順提早歸還中國,這應被視為是他爭取與*保持良好關係的表示。可是,到1956年,蘇聯共產黨在莫斯科召開第二十次代表大會,赫魯曉夫公開批判過去對史大林的個人迷信,並配合蘇聯與美國密商進行緩和過渡,提出「三和路線」,極力主張在當時世界兩個對立陣營內,和平共處、和平競爭、和平過渡,*就持有不同的意見。之後不久蘇聯和鐵托的南斯拉夫建交。*認為,赫魯曉夫這些做法,不但完全否定共產主義陣營一直所強調的階級鬥爭,並對史大林強加批判,又對馬列主義中有關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間不可調和衝突作出了修改,*都公開表反對,不以為然。
然後,就進入1958年4月,*要求蘇聯按照兩國協議,給中方提供已承諾給予的核武器及核潛艇。但,蘇方竟然藉此提出要在中國領土上建設一座用於軍事的長波電臺和在中國領海與中方組建聯合艦隊作為交換。這無疑是改變協議上的承諾,多少還帶有老大哥意味的威脅。毛澤東認為,此舉屬侵犯主權,是蘇聯企圖在軍事上想控制中國;他拒絕蘇方這些要求。毛、赫會談不歡而散。
現時有一些研究中蘇關係的學者認為,毛澤東當年對蘇聯的這些提議太敏感,並且不恰當地把蘇聯的意圖當作過去滿清與國民黨時期帝國主義曾強行在華駐軍那樣地相提並論,說毛堅決拒絕反應太過強硬太不實際。總之,這個論點把中蘇交惡的導因歸究到毛澤東個人身上,甚至是說他在談判時太著重主權的歸屬,從而導致了由此帶來的不良後果。但亦有觀點稱,事實並不盡然。因為中蘇兩國關係決裂的發展過程是複雜和多面的;即使在談判上述兩項合作時,毛澤東也不是採取了完全拒絕的態度。
讓我們實事求是地看看當日雙方所提的條件。
一、在有關組建「聯合艦隊」的問題上,本是根據原有協議,蘇聯承諾幫助中國發展潛艇部隊,包括幫助中國訓練潛艇部隊人員和提供有關的軍事裝備,亦即等於蘇聯早已答應把潛艇出售給中國,所以中方才提要求。
據現在已經解密的檔案材料看,蘇聯剛巧在那時候,意欲與美國爭長短,要在亞洲海域加強其影響力。因此,她原先曾考慮到的目的只是,希望蘇聯在太平洋的潛艇能到中國的沿海港口停泊,由中國提供相應的補給,允許艇員上岸休假等等。後來基於*提出了發展潛艇的要求,就把這個目的與幫助中國建立潛艇艦隊的情況放到一起,轉而提出了兩國間組建「聯合艦隊」的問題。蘇方的建議是,以海參威作為軍港,並說,中國軍艦亦可以開到蘇聯海域上。中方的反應是,在那一段時候,沒有必要也無可能將有需要遠赴蘇聯那邊海域。於是,基於主權問題,就轉而直接問:「艦隊由誰指揮?」談判就此擱淺。
二、在有關設立「長波電臺」的問題上,蘇聯表示,主要是為了便於指揮蘇聯在太平洋的潛艇。當時蘇方提出建立電臺的費用由蘇聯負擔七千萬盧布,中國負擔剩下的四千萬盧布,電臺歸雙方共同使用共同所有,日常管理費用由雙方按比例分攤。另外,在中國長駐部分蘇聯軍人以負責蘇方的指揮工作。就此,中方響應兩個方案。一、建設長波電臺亦是牽涉主權問題,毛澤東認為中方出一半資金,蘇聯出另一半資金和全部技術,但長波電臺主權屬於中國。因此一提議被蘇聯拒絕,於是後來又再另提建議,電臺完全由中方出資建設,完全歸中方所有,蘇聯可以按照協議規定付款使用。蘇聯同樣不願接納。蘇聯領導人強調他們的建議是好意的,既幫中國發展了先進的無線電軍事技術,又幫助中國省了錢,同時自己也方便了。但是,這一建議被中方拒絕,因為不同意主權歸屬。現時還有學者認為,當時中國領導人對主權實在太過固執了。
其實,平心而論,蘇方的所謂「好意」只是中國可以多省一些「錢」,但中國要放棄電臺的「主權」。
因此,有另一意見指出,省一些錢豈能是關鍵?如果把兩國的關係放入一個平等層面來看,那的確是涉及中國主權問題,也實在是關乎國家長遠利益。即使說蘇聯當時幫助中國是出於善意,然而,這兩件事,都屬軍事,讓別國在自己的國家內長遠和合法地控制一支艦隊以及操縱一個軍用電臺,說到底仍是不智和不該接受的,除非這個國家不在乎永世做別國附庸。何況,當年的新中國,剛剛開始新生,從百年被外國欺侮的恥辱中昂起頭來,毛澤東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他的這一抉擇也應受到頌揚。
也許持不同意見的論者應該看到,毛澤東畢生對中國主權的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