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 (第3/4頁)
誰知道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6團前身)番號,以其一連、四連和警衛連編為莒中獨立營,縣長馬驊、縣委書記王建青分別任營長、政治委員。 1943年7月,父親離開了他戰鬥過的第二支部隊,調到山東分局黨校。
35、
四、三支鐵軍
1、 686團第三營:教導第四旅………解放軍第十六軍
2、 686團第二營:22軍195團的前身是由蘇魯支隊、邊聯支隊改編的115師教2旅5團,後為魯南軍區第5團,45年9月編入山東軍區第8師為23團,後稱山東野戰軍8師23團、華野3縱8師23團。該團戰鬥力很強,尤其善長山地作戰和攻堅,在洛陽戰役中該團1營首先突破洛陽東門城防獲“洛陽營”稱號。該團有115師686團2營營部及7、8兩連的基礎,是8師主力團,亦是22軍主力團。
關於686團的沿革,其1、3營已清楚,分別發展為38軍334團和16軍139團。其2營及其紅軍連隊沿革如何,還有諸多不解之處。近日找到一些資料,與各位兄弟探討:
一、686團2營營部及7、8連,40年4月由營長劉炳才、教導員王六生率領進入嶧縣山區,與當地地方武裝合編為嶧縣縣大隊,後編入 臨郯費嶧邊聯支隊。41年8月,邊聯支隊併入教導2旅5團(華野3縱隊8師23團前身)。據洛陽營營史館介紹:洛陽營一連是1928年成立的一支紅軍連隊,曾參加過彭德懷、黃公略領導的平江起義,參加了五次反゛圍剿〞和二萬五千里長徵;二連成立於1938年,曾建制於八路軍總部警衛團;三連成立於1941年精兵簡政時,是由編余幹部組成的武工隊和地方武裝合編的連隊;現編營屬機炮連是1946年由營部機槍排擴建的。據此可知,洛陽營只有一個紅軍連。這涉及以下問題:1、40年4月的686團7、8連是否均為老紅軍連,還是其中一個紅軍連早已抽調後於38年重建?2、或者7、8連均為紅軍連,其中一個發展為洛陽營1連,另外一個後來不在洛陽營而在他部?
二、686團2營5連,39年5月陸房戰鬥後由2營副教導員王恩吉率領同地方武裝合編為蒙山大隊,40年10月編入教導2旅6團(38軍334團前身)。
三、686團2營6連,39年5月陸房戰鬥後以6連為基礎,與東汶支隊合編為686團新3營。
終上所述,686團5、6連均在334團,7、8連中的一個在洛陽營,另一個不明。
686團2營營部帶第7、8連先編入嶧縣支隊,1941年3月該支隊與邊聯支隊合編,統稱邊聯支隊。1941年8月(或9月),邊聯支隊(經過多次戰鬥傷亡而無補充只剩800人)與教導2旅5團合編,對外稱邊聯支隊,對內稱第5團。當時保留原邊聯支隊支隊長萬春圃和副支隊長宋魯泉的職務。5團團長賈耀祥(對外稱副支隊長),政委曾明桃,參謀長王六生,政治部主任楊永松。從上看,如果686團的兩個紅軍連一直在嶧縣支隊的話,此時才編入教導2旅5團。
關於115師特務團團長吳世安、政委王根培帶兩個紅軍連編入蘇魯支隊的記載很多。如:
《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蘇魯支隊》——張光中(時任蘇魯支隊支隊長)、彭嘉慶(時任蘇魯支隊政委)敘述:(白彥戰鬥後)為加強蘇魯支隊的戰鬥力,戰後師首長命令師特務團團長吳世安、政委王根培帶兩個連隊,於4月初編入蘇魯支隊。吳、王均是紅軍幹部,吳任副支隊長,王任支隊政治部副主任。
《羅政委關心我學文化》——吳世安(時任115師特務團團長)敘述:羅政委繼續說道:“蘇魯支隊是一支文化素質較高的部隊,為了加強這支高素質部隊的戰鬥力,我命令你和團政委王根培同志帶兩個紅軍連編入蘇魯支隊。這次下部隊,雖然你們的職務由正團降為副團,但是你們身上的擔子卻更重了。”
《回憶蘇魯支隊的戰鬥歷程》——嶽邦治(時任3營某連副政指)敘述:1940年2月,蘇魯支隊參加白彥戰鬥,在阻擊戰鬥中,傷亡很大。戰後,一一五師首長很重視蘇魯支隊建設與發展,隨即命令師部特務團團長吳世安、政委王根培帶兩個連編入蘇魯支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195團團史》摘選中敘述:一一五師為儘快提高我團(即蘇魯支隊)的戰鬥力,在1940年4月決定,將師特務團兩個連,編入我團建制。後面又詳細說:一一五師為儘快提高部隊的戰鬥力,早日成為堅持抗日戰爭的正規武裝,決定將一一五師特務團兩個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