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正是因為織女們被牽引緯線的投梭動作所制約——
在飛梭發明之前,織布織錦的投梭動作,是左手把梭子交給右手,然後用擋尺把緯線並緊,再腳踏提縱經線的踏板交替一次,把這跟緯線夾緊了,再右手把梭子交回左手,把緯線返向牽引回來,如此重複。
所以,一尺八寸這個標準,其實就是這個時代成年織女兩段前臂的長度、加上大半個梭子本身的長度。你造織機的時候要照顧個子矮小、手臂很短的姑娘,權衡下來最終就只能造那麼寬,否則就夠不到了。
後來唐宋之後,倒是有一段時間弄出過“雙人大織機”,也就是兩個女人合作,一個坐著踩經線踏板、並負責右側的投梭。另一個人從左側彎腰把身體伸到經線提縱開口裡,把梭子拿回來。
這樣布匹的寬度能夠達到一個女人從腰到手舉過頭頂的高度,也就是五尺多。織出來的布倒是寬了三倍,但人力也要消耗兩個,而且彎腰撈梭子那個女人非常累。相當於每織一根緯線就要做一次仰臥起坐的勞動強度,一天干下來幾千次彎腰,幹不了多久就腰肌腰椎不行了,也就沒有推廣開來。
歷史上,西方的紡織技術也是差不多的,一直到17世紀末,飛梭的出現,讓梭子牽引緯線的動作不用再“左手交右手、右手交左手”,而是直接用彈性勢能和鎖宕機關把梭子彈來彈去穿梭緯線,織物的寬度就大大提高了。
當然了,真正穩定的飛梭是用金屬彈簧的,不但射程遠,穿梭速度也快得多。
諸葛亮如今沒有金屬彈簧,所以他按照李素交代的研發目標,想到了用類似弓弩的彈射蓄力結構,用筋腱弦射梭子,梭子的彈射移動速度還是比較慢的,談不上“飛”,跟人手的遞送速度差不多。
另一端則是一個類似諸葛連弩控制發射節奏的機擴,接到梭子就能暫時鎖死,再按一下才能彈回來——實話實說,要不是諸葛亮的腦子能想出“連發控制機構”,這種自動接住梭子再彈回來的設計,別人是壓根想不到的。
只能說年輕人雖然沒有經驗,但腦洞比較大,想象力比較豐富吧。如今的諸葛亮,論政治經驗依然是談不上的,畢竟年輕,但偶爾靈光一閃鼓搗點小創意,經常能讓李素這種被技術偏見限制住了思路方向的成年人都意想不到。
他加入弩梭後的織機,能把人手從交遞動作中解放出來,也就擺脫了“射程”的束縛。手腳同樣工作量的情況下,織的織物從一尺八寸提高到五尺,直接就接近三倍生產速度了。
諸葛亮當著大夥兒的面試著往復彈射了幾十次,梭子都被準確接住、再次彈出,非常穩定。看樣子可以推廣。
當然,新紡織機的造價也會提高,光是主機材料成本,也要提升到接近原來的三倍。除了主機之外,類似弓弩的彈射、卡死、上弦結構,這一套下來,成本也跟造一把軍用輕弩差不多。
也就是說,多花一把弩的造價,可以節約兩個織女的人力。
而且,之前繅絲/紡紗環節,因為新的水力繅車投入使用,效率本來就要提高好幾倍,現在織錦環節也提升兩三倍,才能配套上,免得熟絲積壓過多沒有足夠人手織錦。
在李素看來,這非常划算,不過他也知道,民間散戶肯定是出不起價買這種新機器的。所以,第一年還是交給合作的甄家商號來量產,李素直接抽成收“專利費”。
比如甄家每造一臺機器,將來要給李素五匹成品的寬幅蜀錦,多出來的才算是甄家的利潤。第一年因為規模不大,用的女工也得是商號的家奴,或者是李素自己封地上的子民,搞封閉化管理,確保保密。
以甄家的財力,也不可能一次性造太多,可能也就幾千臺,蜀中也沒那麼多物資給他大規模造新織機。先投入商用,織個幾萬匹錦賣出去,然後跟外部世界換回更多的材料,尤其是蜀中無法大規模提供的牛筋一類強韌動物筋腱製造彈射弩梭的機擴,才好擴大織機的第二波生產——李素估計益州未來對動物筋腱進口的需求,可能會相當於造幾萬把弩的牛筋耗費。
明年真要推廣了,再想辦法制定一套制度,問想要從其中分享利益的蜀中豪門大族談條件。
說不定,到時候還能捆綁幾項別的稅制、人才選拔制度改革,讓他們支援劉備的其他新政,作為交換條件。
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利往。李素能普及新的生產力讓他們一起賺錢,他們出讓一些別的讓步,都是正常的。敬酒不吃的人麼,到時候自然有刀子吃罰酒。
反正李素現在又不是什麼“匹夫無罪、懷璧其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