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安陽河)匯合,由此可以到達館陶(今河北館陶)、廣宗(今山東威縣)等地,最後聯通呼沲河(今滹沱河),成為華北平原上一條重要水道。
兩年後,即建安十一年(206年),在董昭主持下又開鑿平虜渠,目的是由滹沱河繼續北上,將白溝聯結起來的水網繼續向北延伸。為此,在滹沱河與水之間修建了人工運河,將二者聯結起來,使華北平原的人工河網進一步到達更北的地方。
但是,現存《水經注》裡滹沱河和水兩部分已經看不到了,所以平虜渠的具體修建線路已經無考,只是在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誌》以及宋代的《太平寰宇記》等著作裡,對此有過一些零星記述。
根據這些記述,可推斷出當初的平虜渠北端大約在如今天津市靜海縣的獨流鎮,南端大約在山東省青縣一帶,這一段也就是後來的京杭大運河南運河的北段。據此,學者們一般認為,京杭大運河北段的主體工程最早是由曹操下令修建的。
泉州渠也動工於建安十一年(206年),當平虜渠將滹沱河與水聯通後,泉州渠的開建使河網再次向北延伸,到達潞河,即今天津地區的海河流域,據《水經注》記載,其最北之處最少可達幽州刺史部的雍奴縣(今天津武清縣北)。
潞水下游水流湍急,不利於航行,後來又修築了泉州渠的二期工程,即從鮑丘水修築運河通濡水,也就是新河,解決船到潞河後無法繼續向北的問題。
《水經注》對新河記載較詳細,它的大體流向是:出鹽關口,穿過庚水(今州河)、巨梁水(今還鄉河)、封大水(今陡河)、緩虛水(今沙河)、素河(今沂河)等眾多河道,最後在樂安縣境內與濡水會合。
平虜渠、泉州渠、新河三條人工運河互相接力,使可以通航的河網不斷向北延伸。這些地區大體上相當於今天的山東北部、河北西部、天津和北京等地區,在當時尚屬欠發達地區,這裡地勢低窪,容易積水,道路難行,交通困難。發達的水運系統建成後,極大地改善了這裡的交通狀況。
由鄴縣出發的船隻,可以從漳水、淇水到達白溝,然後經平虜渠、水、潞水、泉州渠、新河等不斷向北轉運,一直抵達幽州。
這一系列水利工程是前無古人的浩大工程,曹操下決心修建這些工程,決不只是為改善北方交通那麼簡單,顯然他有著更大的動機。
【二、北征還是南征】
袁紹死了,他的兒子袁譚和外甥高幹也死了,但是,他另外兩個兒子袁熙和袁尚還活著。這就意味著,袁氏集團的勢力還沒有最後被消滅,他們還有捲土重來的可能。
當袁熙和袁尚從幽州逃出來時,擺在他們面前可供選擇的路並不多,他們不能冒險南下,越過重重曹軍佔領區去投奔荊州的劉表或益州的劉璋,這條路一點都不可行,因為他們的表兄高幹就是這麼做的,結果輕而易舉地丟了命。
如果逃往北方,他們只有兩個地方可以去:一個是活躍在幽州以北的少數民族部落,一個是活躍於遼東半島到朝鮮半島一帶的公孫氏集團。對於後者,他們素來沒有太深的交往,把握並不大。
於是,他們只好向少數民族部落首領求助。北部邊界地區主要的少數民族部族有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烏桓族最有實力的一支是蹋頓,說起來他還是袁家的親戚。袁紹當年為了籠絡蹋頓,曾經學了回西漢的皇帝,在民間找了個長得漂亮的姑娘收為義女,對外宣稱是袁家的姑娘,把她嫁給了蹋頓。
袁熙和袁尚不大清楚蹋頓還認不認這門親,但目前已走投無路,只好硬著頭皮試試了。沒想到蹋頓對袁家很有感情,把袁熙和袁尚還當自家兄弟看,眼見他們落難,立即慷慨地伸出援手,把他們接到自己的地盤上。
烏桓是遊牧民族,走到哪兒搶到哪兒,沒有穩定的根據地,他們目前活躍於幽州以北的廣大草原地區。
袁熙和袁尚並非空著手去投蹋頓的,他們走的時候裹脅了十多萬戶幽州、冀州的軍民,強迫他們遷往烏桓控制區。這可是一份厚禮,也是他們今後在烏桓人那裡說話的本錢。這些年來,蹋頓每次南下侵掠內地,都要劫持內地的軍民到草原上來,前後累計也有十多萬戶。
有了這二十多萬戶內地軍民,烏桓人的勢力大增,加上袁氏兄弟在幽州一帶仍然有一定影響力,烏桓族的蹋頓部落有慢慢坐大的勢頭。
曹操一邊清剿高幹和海賊,一邊擴建鄴縣、大修運河,但他始終還有一隻眼睛警惕地盯著北面的袁氏兄弟。曹操深知袁氏在北方經營多年,與少數民族部落首領有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