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今天我說這些,好像很自大,實是想消除人們的非議,所以才無所隱諱。假使國家沒有我,還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稱帝,多少人稱霸呢(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可能有的人看到我勢力強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事,恐怕會私下議論,說我有奪取帝位的野心,這種胡亂猜測,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寧。齊桓公、晉文公之所以名聲被傳頌至今,是因為他們的兵勢強大,仍能夠尊重周朝天子啊。
“《論語》說‘周文王雖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的道德可說是最崇高的了’,這是因為他作為強大的諸侯仍能侍奉弱小的天子啊。從前燕國的樂毅投奔趙國,趙王想與他圖謀攻打燕國。樂毅跪在地上哭泣,回答說:‘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獲罪,被放逐到別國,哪怕死了,也不忍心謀害趙國的普通百姓,何況是燕國的後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殺蒙恬的時候,蒙恬說:‘從我的祖父、父親到我,長期受到秦國的信任,已經三代了。現在我領兵三十多萬,按勢力足以背叛朝廷,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義,不敢辱沒先輩的教誨,忘記先王的恩德。’我每次閱讀有關這兩個人的書,都會被感動得悲傷流淚。從我的祖父、父親直到我,一直擔任皇帝的親信和重臣,可以說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經超過三代了。
“我不僅對諸位來訴說這些,還常常將這些告訴妻妾,讓她們都深知我的心意(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我告訴她們說:‘待到我死去之後,你們都應當改嫁,傳述我的心願,使人們都知道。’我這些話都是出自肺腑的至要之言。我所以這樣勤勤懇懇地敘說這些心腹話,是看到周公恐怕別人不相信,有《金》之書可以表明他的心跡。但要我就此放棄所統率的軍隊,把軍權交還朝廷,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這實在是不行的啊。
“為什麼呢?實在是怕放棄了兵權會遭到別人的謀害(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這既是為子孫打算,也是考慮到一旦自己垮臺,國家將有顛覆的危險。因此不能貪圖虛名而使自己遭受實際的禍害,這是不能幹的啊。先前,朝廷恩封我的三個兒子為侯,我堅決推辭不讓他們接受,現在我改變主意打算接受它。這不是想再以此為榮,而是想以他們作為外援,從確保朝廷和自己安全的角度著想(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
“每當我讀到介子推逃避晉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賞賜,每次都放下書本感嘆,以此用來反省自己。我仰仗著國家的威望,代表天子出征,以弱勝強,以小勝大。想要辦到的事,做起來無不如意,心裡有所考慮的事,實行時無不成功。就這樣掃平了天下,沒有辜負君主的使命。這可說是上天在扶助漢家皇室,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啊(奉國威靈,仗鉞征伐,推弱以克強,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
“然而我的封地佔有四個縣,享受三萬戶的賦稅,我有什麼功德配得上它呢?現在天下還未安定,我不能讓位。至於封地,可以辭退一些。現在我把陽夏、柘、苦三縣的二萬戶賦稅交還給朝廷,只享受武平縣的一萬戶,姑且以此來平息誹謗和議論,稍稍減少別人對我的指責吧!”
這篇文章很長,之所以全文引錄,實在因為它太重要了,也寫得太好了。曹操從回顧自己的奮鬥歷史寫起,邊敘邊議,有點像口述自傳,把參加工作、當太守、參軍、起兵反董卓、消滅袁紹等群雄這些事一一道來,像一份自傳,他回顧歷史不虛飾,也不迴避內心每一個真實想法,所以讀來真誠可信。
這篇文章雖是由讓封引起的,但曹操最想表達的是自己對權力的看法,他說自己並不是貪慕權貴,而是情不由己。
曹操釋出這篇命令,借讓封三縣之名錶明自己的志向,回擊那些謗議。單從文章本身來說,也是相當的精彩,體現出曹操的一貫文風。
青年時期的毛澤東曾登臨許昌城外的漢魏故城遺址,在毓秀臺上與羅章龍聯句:“橫槊賦詩意飛揚,自明本志好文章。蕭條異代西田墓,銅雀荒淪落夕陽。”
魯迅曾這樣評價曹操:曹操是一個“改造文章的祖師”,可惜他的文章傳下來得很少,他膽子很大,做文章時又沒有顧忌,想寫便寫出來。
【五、繁華大都會】
在曹操釋出《求賢令》和《讓縣自明本志令》前後,即建安十五年(210年)冬天,位於鄴縣城內的銅雀臺竣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