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要搞分裂活動。種劭是名人之後,他的爺爺種嵩、父親種拂都位至三公。這是一場由幾個高幹子弟和年輕軍官策劃的政變,馬騰是真正的幕後推手。
李沒給馬騰面子,馬騰便以此為由要與“三人小組”翻臉。眼看矛盾升級,朝廷希望息事寧人,於是動員韓遂前來調解。韓遂堂而皇之離開金城進入關中,到了之後就公開與馬騰站在一起。
不僅如此,劉範出現在政變者名單上說明情況更不一般。據《英雄記》等書記載,劉範不是以個人名義參與的,而是代表了劉焉。興平元年(194年)二月,馬騰、韓遂的聯軍已經進軍到長安以西五十里的平樂觀,這時馬宇等人的計謀敗露,馬宇、種劭等逃了出來,帶著一部分政變武裝退守到槐裡(今陝西興平)。李命令郭汜、樊稠以及自己的侄子李利等人率兵與馬騰交戰。失去內應的馬騰不敢在長安周圍久留,向涼州撤退。郭汜、樊稠進攻槐裡,馬宇、種劭等參與政變的人被殺。《英雄記》還說,造成政變計謀外洩的人是劉範。事情敗露後,他先逃到了馬騰的軍營,之後又逃到了槐裡,這兩個地方在不同的方向,劉範此去可能是向槐裡的政變武裝傳達馬騰的命令。
劉範同時還向劉焉求救,劉焉派遣校尉孫肇率領五千蜀兵前來助戰。這一來一往肯定需要很多時間,孫肇還未到,槐裡即被攻破,劉範跟馬宇等人一同被殺,劉焉留在長安的另一個兒子劉誕隨後也被殺。
事後,“三人小組”既恨馬騰和韓遂,又害怕他們捲土重來,於是以獻帝劉協的名義,赦免了此次叛亂參與人的罪過,重新任命馬騰為安狄將軍,任命韓遂為安降將軍,此事暫告一段落。
在這次行動中,李的侄子李利有點擺譜,不太聽郭汜、樊稠的招呼,讓郭汜和樊稠很看不慣。“三人小組”雖說共同執政,但李常以首席領導人自居,早就讓他們心生不滿。現在更不能接受李的侄子在他們面前耀武揚威。
郭汜還有點涵養,沒有吱聲。樊稠卻忍不住,教訓李利道:“現在天下人提起你老叔都恨不得殺了他,你這條狗還仗什麼人勢?難道我不敢殺你嗎?”
李與郭汜、樊稠之間的矛盾有擴大的趨勢。韓遂這個老江湖在退回涼州的路上,順手又玩了一次漂亮的離間計,讓他們的矛盾一下子爆發了。
據《九州春秋》記載,馬騰、韓遂失敗後,樊稠一直追殺他們到陳倉(今陝西寶雞),韓遂派人給樊稠送了一封密信,說你我都是同一個州(涼州)的人,咱們又沒有什麼個人恩怨,雖然有一點小小的不和,但大方面的利益還是一致的,以後難免還要打交道,天下改朝換代的事誰能說得準,幹嘛不留條後路?
樊稠想一想也是,就命令士兵撤退。樊稠還應邀與韓遂在戰場上相見,他們各自催馬來到陣前,靠得很近,別人只能看到他們言談甚歡,卻聽不清說什麼,他們一起說了很久才完事(卻騎前接馬,交臂相加)。
李利恰巧也在現場,親眼目睹了這一場面,回來後即向叔父李打了小報告。李懷疑樊稠與韓遂勾結,於是通知樊稠來開軍事會議,樊稠一到,當場被誅殺,“三人小組”正式解散。
事實一再證明,在亂世中權力是不能分享的,尤其是最高權力。那時候沒有長老院,沒有議會,唯一可行的權力模式是強人統治,失去董卓的涼州集團,最缺少的就是萬眾歸一的強人。只是樊稠死得挺冤,要密謀什麼事,有當著幾萬名將士面的嗎?但是,這種事往往又容易讓人相信。韓遂的這招給另外一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此人就是賈詡,沒準當時就在現場。
十六年後,曹操領兵西征潼關,面對馬超與韓遂的聯軍,曹操問計於賈詡,賈詡微微一笑,只說了四個字:“離而間之。”曹操會意,於是兩軍陣前同樣上演了這一出,約韓遂拉家常,“交馬與移時”。事後馬超果然起了疑心。
曹操的這一招並不新鮮,發明人原來是韓遂自己。
其實,李未嘗沒有想過這是敵人的一計,但他與樊稠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加上樊稠打仗勇猛,愛護部下,很有威望,讓李早就心存不滿,一場火拼已在所難免。現在正好有一個藉口,在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和寧可錯殺也不能漏網思想的指導下,李還是下決心把樊稠幹掉了。他幹這件事之前一定沒有跟郭汜商量。郭汜素來跟樊稠關係不錯,樊稠被殺,郭汜立刻有了兔死狐悲之感。李、郭汜二人表面相安無事,但私底下都在做著刀兵相見的準備。
興平元年(194年)到興平二年(195年)間全國範圍內的大饑荒也波及到關中地區,為了籌集軍糧,涼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