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鄄城,曹操接受了這個建議。袁紹聽說鄄城沒有多少人馬,果然放棄對這裡的進攻。事後曹操對程昱的膽識和準確判斷大加讚賞,曾經對賈詡說:“程昱的膽識真勝過古人!”
程昱的建議似乎沒錯,從保全鄄城來看,示弱也是一種戰術,類似於空城計,鄄城得以保全,多虧了沒有增兵。
但從全域性戰略考慮,袁紹如果分兵來攻鄄城,也會減輕中路主戰場的壓力,通常攻城的一方會數倍於守城的一方,袁紹不攻鄄城,更可以集中優勢兵力決戰主戰場,程昱的想法也算有得有失吧。
現在,鑑於東部防守的薄弱,曹操不可能向東撤退,但也不能輕易撤往官渡的第三道防線,所以曹操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沿黃河向西撤,並且帶上白馬的所有輜重和百姓。
沿黃河向西就是延津,這裡剛被袁紹佔領,曹操向西撤退,出乎袁紹的意料。袁紹此時的戰略應該是棄曹操於不顧,直接向南進攻,這裡才是中心戰場。但袁紹急於找曹操本人打一仗,找回失去的面子,於是將已渡過黃河的主力部隊分為兩隊,一部分由郭圖率領守白馬,一部人由文丑、劉備率領順著曹軍撤退的方向追擊。
袁軍追到延津之南,在這裡遇到了曹操親自率領的部隊。此時袁軍的兵力大約有五六千人,而曹操只有六百人,形勢十分危險。但即便是這樣,曹操仍然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
《三國志武帝紀》對此戰的記載是:曹操已經紮了營,聽說袁軍殺來,讓人登上高處偵察。不一會偵察員報告:“敵兵來了,大概有五六百人!”曹操沒有動。過了一會兒,偵察兵又報告:“騎兵更多了,步兵不計其數。”曹操說:“別再說了!”
面對十倍於己的敵人,曹操沒有下令撤退,反而下達了一道奇怪的命令,他讓大家出營解鞍下馬,同時把從白馬帶來的輜重擺在道路上。隨行的將領們都認為敵人騎兵多,不如退到營寨裡堅守,待援軍到來。
曹操把目光移向他的副參謀長荀攸,荀攸微微一笑說:“這正可以作為誘餌,怎麼能撤呢?”荀攸說出了曹操心裡的秘密。
敵兵眼看快到了,諸將都說該上馬了,曹操說:“別急。”又過了一會兒,敵人的騎兵越來越多,看到路上的輜重,有一部分人開始忙著清理這些戰利品。曹操說:“可以了!”
曹軍全部上馬,縱兵殺出,袁軍沒有防備,大敗。
此戰文丑被殺,沒有戰死的也全部成了俘虜。
上述記載似乎有些可疑。此戰的結果沒有疑問,文丑被殺,袁軍再次受到重創,但僅以區區六百人一舉打敗五六千人,並斬敵方主將於陣前,則讓人不解。
表面看是曹操以輜重為誘餌,先使敵軍大亂再趁亂出擊所以取勝,但這只是一個方面,它改變不了敵我兵力懸殊的事實。即使敵兵開始有些慌亂,但對一支訓練有素的勁旅而言,臨陣應變是基本能力,他們很快便可以組織起有效反擊,到那時兵力眾寡才是勝負的決定因素。
袁軍是追擊而來,人數還在不斷增加,也許五六千人並不是它的全部,曹軍的六百人退到營寨裡打敗敵人的幾次進攻尚可以理解,將敵兵全殲,並將沒有打死的敵兵全部俘虜那就不可思議了。
遍翻史書,對這個問題都沒有詳解。分析一下,有幾個問題需要注意:一是曹操為什麼非要向已被敵兵佔領的延津撤退?二是為什麼曹操身邊只有六百人?三是隨曹操撤退的輜重都在,而老百姓上哪裡去了?
如果把這些問題聯在一起考慮,似乎可以看出曹操撤向延津是一個精心構思的計劃,帶上輜重和老百姓也是特意的安排,袁軍看到輜重停下來搶佔而沒有提防後面的曹軍,是因為輜重裡混著大量老百姓,場面很混亂,像是趕大集。做誘餌的不僅是這些輜重,還有老百姓。曹操向延津撤退的路上,應該有時間進行兵力部署,調集周圍的部隊向預設的戰場機動轉移。曹軍趁袁軍搶佔輜重突然發起進攻時,投入的兵力絕不是六百人,而要多得多,如果短時間內能全殲袁軍,人數至少比袁軍還要多。
《三國志武帝紀》等相關史料之所以沒有這些方面的詳細記載,是因為它不便回答隨軍行進的老百姓在此戰中的作用,所以炮製出六百人全殲五六千人、臨陣斬殺名將文丑的神話。
當然曹操此計有很大的風險,那就是袁紹變得聰明起來,他不向西追,而直接進軍正前方的官渡。但曹操對袁紹太瞭解了,他們自青年時代便相識、相惜,如今在戰場上相見,曹操知道袁紹首戰挫敗後急於報復的心情,所以只帶六百人親自當誘餌,把袁軍主力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