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要的戰役。
有人做過統計,曹操一生親自指揮的大小戰役和戰鬥共五十一次,其中勝四十三次,負八次,勝率超過百分之八十,在漢魏時代,這是一個驚人的成就。
打敗曹操的這八次,分別是由徐榮、呂布、張繡、孫權、劉備等人指揮,馬超、袁紹也分別小勝過一次,還有一次即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敗曹操。這份戰績表雖然收錄了曹操一生五十多次征戰,但仍然存在很多遺漏,尤其是漏掉了一些雖然曹操沒有親自臨陣卻直接指揮的戰鬥,在這些戰鬥中,曹操的勝率明顯沒有那麼高了。
最早對曹操一生軍事成就做出系統性點評的也許是諸葛亮,在他的《後出師表》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
這段話的意思是:曹操的智慧計謀,遠遠地超過一般人,他用起兵來就好像孫臏、吳起一樣。可是他卻曾在南陽受困,在烏巢處於險境,在祁連山上遭到危險,在黎陽被逼,幾乎在北山失敗,差一點死在潼關,後來才在表面上穩定了一段時間……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沒有獲勝,四次渡過巢湖沒有獲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卻圖謀殺死他,委任夏侯淵,可是夏侯淵卻戰敗身亡。先帝常常稱讚曹操是個有才能的人,但他還有這些失誤的地方……
就是在這篇文章裡,諸葛亮說出了“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句名言。按照諸葛亮的評價,曹操雖然是當代的孫臏、吳起,但也有打敗仗的時候。諸葛亮舉了一些例子,尤其說到了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按照這個說法,曹操僅在這兩個地方就吃了九次敗仗。
諸葛亮此處並非貶低曹操,他想說的是現實中沒有常勝將軍,像曹操那麼厲害的人,也有打不贏的時候。
但是,《後出師表》是不是諸葛亮本人所作目前仍存在爭論,文中所提到的這些戰例則爭論更多。其中“五攻昌霸不下”比較含糊,至今沒有統一的說法。
不過,這也是有來歷的,昌霸雖然不像呂布、劉備、袁紹那樣知名,但對曹操來說卻更麻煩。官渡之戰後,曹操曾一度分出了不少精力來對付他。
一般認為,《後出師表》中所提的昌霸即是昌,跟臧霸一樣都是“泰山幫”的成員。如前所述,“泰山幫”是曹操集團內部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名義上服從曹操實際上自由得多,曹操想徹底解決他們但終其一生都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昌多次叛而又降,降而又叛,這大概就是“五攻昌霸不下”的由來。
前面講過,曹操滅呂布後專門把臧霸找出來,任命他以及昌、孫觀、吳敦、尹禮等人為郡守、國相,讓他們防守青州、徐州一帶。昌被任命為徐州刺史部的東海郡太守,該郡相當於現在江蘇省東北部、山東省南部地區,範圍涵蓋今天的連雲港到棗莊一帶。
建安五年(200年)劉備脫離曹操在徐州起兵時,昌也宣佈起兵,配合劉備行動。曹操親征劉備,劉備逃到冀州,曹操急於回師官渡,無力追擊劉備,也沒有時間收拾昌,這大概是“五攻昌霸不下”的其中之一。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取得官渡大捷的第二年,藉著向東面調兵以及給部隊搞拉練的機會,派夏侯淵分兵攻打東海郡的昌,派張遼為副將。曹軍將昌的大本營三公山圍了起來,昌依託有利地形堅守。
現在全國叫三公山的地方有很多處,昌守的三公山在哪裡已經不詳,應該位於蘇北、魯南一帶。當年曹操徵陶謙曾圍攻這一帶的郯縣,陶謙在外援劉備的幫助下打了一個漂亮的郯城保衛戰,曹軍攻城無果,被迫撤軍。如今曹軍又在昌面前一籌莫展,圍城數月,居然沒有打下來,曹軍準備的糧食眼看要吃完了。
夏侯淵考慮撤軍,但張遼不同意。張遼說:“最近我發現敵軍的箭和流石越來越少,大概這是昌心裡猶豫不定,不想力戰,我想試試能否把他招降。”夏侯淵沒有更好的辦法,就說那試試吧。
張遼來到三公山下,讓軍士朝上面喊話:“曹公有令,讓我來傳達!”昌聽到後,果然從山上下來跟張遼對話。張遼力勸昌投降,昌居然聽勸,表示願意投降。張遼為了取得昌的信任,主動提出一個人隨昌上山。
張遼到了昌的家,像老朋友一樣拜訪昌的家人。張遼的真誠打動了昌,昌隨張遼下了山,後來又一同拜見曹操。曹操對昌既往不咎,仍然讓他擔任東海郡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