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作品:閒情偶寄
作者:清·李漁
內容簡介:
中國戲曲理論專著。清代李漁撰。康熙十年(1671)刊刻,後收入《笠翁一家言全集》。《閒情偶寄》包括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等8部,內容較為駁雜,戲曲理論、養生之道、園林建築盡收其內。而涉及戲曲理論的只有《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故後人裁篇別出,輯為《李笠翁曲話》。李漁汲取了前人如王驥德《曲律》中的理論成果,聯絡當時戲曲創作的實踐,並結合他自身的創作經驗,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戲曲理論體系,其深度和廣度都達到了中國古典戲曲理論的高峰,為戲曲理論批評史乃至中國文學批評史樹立了一塊里程碑。李漁的戲曲理論以舞臺演出實踐為基礎,因而能夠揭示戲曲創作的一般規律。他認為,“填詞之設,專為登場”,批評金聖嘆評《西廂記》只是文人在案頭把玩的《西廂》,並非優伶扮演的《西廂》。李漁提出了“結構第一”的命題,含有命意、構思和佈局,把結構放在首位,依次為“詞采第二”,“音律第三”,“賓白第四”,“科諢第五”,“格局第六”,全面廣泛地論述了戲曲創作中的諸多問題,其中對結構、語言、題材等論述尤為精闢。李漁提出結構第一的原則,同時又提出“立頭腦”、“減頭緒”、“密針線”等一整套理論,都是針對當時戲曲舞臺上的弊病而發的。李漁主張結構謹嚴,情節緊湊,組織得天衣無縫,這不僅在當時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而且至今仍具藝術實踐意義。關於語言,他認為要賦予它舞臺藝術的特徵,是寫給觀眾聽的而不是給人看的案頭之作,在這個原則下,他提出了曲文應當貴顯淺、重機趣、戒浮泛、忌填塞,賓白應當語求肖似,說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文貴潔淨,聲務鏗鏘等一系列獨特見地。談到題材,李漁認為貴在創新,以脫窠臼為第一使命,既然劇本名為傳奇,就是因為其事奇特,未經人見而傳之,絕不可亦步亦趨,東施效顰。至於導演和表演,李漁也發表了很多中肯之言。總之,李漁是元、明以來戲曲理論的集大成者,為中國戲曲理論批評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作者簡介:
李漁(1611~1680),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中年改名李漁,字笠鴻,號笠翁。浙江蘭溪人。李漁出生時,由於其祖輩在江蘇如皋創業已久,此時“家素饒,其園亭羅綺甲邑內”,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其後由於在科舉中失利,使肩負以仕途騰達為家庭光耀門戶重任的李漁放棄了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間大隱”之道。康熙五年(1666)和康熙六年(1667)先後獲得喬、王二姬,李漁在對其進行細心調教後組建了以二姬為臺柱的家庭戲班,常年巡迴於各地為達官貴人作娛情之樂,收入頗豐,這也是李漁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個階段,同時也是李漁文學創作中最豐產的一個時期,《閒情偶寄》一書就是在這一段內完成並付梓的。1672、1673年,隨著喬、王二姬的先後離世,支撐李漁富足生活的家庭戲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漁的生活從此轉入了捉襟見肘的困頓之中,經常靠舉貸度日,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漁於貧病交加中泯然於世。
正文
序
聲色者,才人之寄旅;文章者,造物之工師。我思古人,如子胥吹蕭,正平撾鼓,叔夜彈琴,季長弄笛,王維為“琵琶弟子”,和凝稱“曲子相公”,以至京兆畫眉,幼輿折齒,子建傅粉,相如掛冠,子京之半臂忍寒,熙載之衲衣乞食,此皆絕世才人,落魄無聊,有所託而逃焉。猶之行百里者,車殆馬煩,寄宿旅舍已爾,其視宜春院裡畫鼓三千,梓澤園中金釵十二,雅俗之別,奚翅徑庭哉哉然是物也,雖自然之妙麗,借文章而始傳。前人如《琴》、《笛》、《洞簫》諸賦,固已分寸刂節度,窮極幼眇;乃至《巫山》陳蘭若之芳,《洛浦》寫瑤碧之飾,東家之子比其赤白,上宮之女狀其豔光,數行之內,若拂馨香,尺幅之中,如親巧笑,豈非筆精墨妙,為選聲之金管,練色之寶鏡乎?抑有進焉,江淹有云:“藍朱成彩,錯雜之變無窮;宮商為音,靡曼之態不極。”蛾眉豈同貌而俱動於魄?芳草寧共氣而皆悅於魂?故相其體裁,既家妍而戶媚;考其程式,亦日異而月新。假使飛燕、太真生在今時,則必不奏《歸風》之歌,播《羽衣》之舞:文君、孫壽來於此地,則必不掃遠山之黛,施墮馬之妝。何也?數不見不鮮也。客有歌於郢中者,《陽春白雪》,和者不過數人,非曲高而和寡也,和者日多,則歌者日卑。《陽春白雪》何異於《巴人下里》乎?西子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