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3/4頁)
悟來悟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沒有一篇文章是第三人稱的。有一次我試著寫第三人稱的文章
,我就想∶我不是“他”,怎麼知道“他”在想什麼?所以我又回過頭來,還是寫
“我”。
“至於要分析我自己文章的內容,是如何醞釀出來的,我想我不能━━”沈君
山立刻接著說∶“就是您寫文章前的一段經歷,是不是一個意念要醞釀很久才寫得
出來呢?”
三毛似乎透露了夢裡的訊息∶“有一個故事已經埋藏了九年還沒有寫出來,但
它總是跑不掉,常常會回來麻煩我。這是一部長篇,我想可能到死都不會完成,可
是它一直在我心裡醞釀,就是不能動筆。我希望有一天,覺得時間到了,坐下來,
它就出來了。所以說,寫作的技巧不很重要,你的心才是重要的,對我來說靈感是
不太存在的。”看起來我的作品相當感性,事實上它是很理智的。如果我過分有感
觸的時候,甚至自己對自己有點害怕。像這半年來,我只發表一篇較長的文章━━
《背影》。
“在幾個月前,報社的朋友常常跟我說∶這是你最適合寫作的時候,我總是跟
他們說,”你們還是等,因為我在等待一件事情,就是“沉澱”。我也的確把自己
“沉澱”了下來,才發表了《背影》。”
《背影》好像也被選入《讀者文摘》中文版。什麼時候可以推出,是大家關心
的問題。於是三毛就這一點加以說明∶《背影》雖然入選,刊出日期未定,因為他
們要做很多的考證,很重視真實性。
“我的看法呢,一個藝術到了極致的時候,到底是真的或假的,根本就不重要
了。但是《讀者文摘》要對它的讀者負責,認為刊登的作品必須是真實的。”《每
月書摘》把我的作品翻譯成十五國的語言,不過,我並不很看重它被翻譯成幾國的
文字,因為我看得懂的也很少。我認為作家寫作,在作品完成的同時,他的任務也
完成了。至於爾後如何,那是讀者的再創造。
“最近回臺北來,碰到一個困擾的問題∶就是參加座談會時,很多人對我說∶
“你和我想象中的並不相同。”我覺得這也很好,於是跟他們說∶“不必與想象中
的我相同,因為你看我文章的時候,已經是你個人的再創造了,就像這麼多人看紅
樓夢,每一個人看出來的林黛玉都是不同的。”這是更有趣的事━━再創造。所以
每一個有水準的讀者,實在他自己也創造了一個新的人物。你同意我的說法嗎?”
沈君山這時說道∶“我不曉得您對金庸的小說也很有興趣,在這方面我有一點補充
意見。”金庸先生後期的小說裡面有太多的message(資訊)。我比較喜歡
他早期的作品,像《碧血劍》、《書劍恩仇錄》,現在有修訂本《書劍江山》,不
過修訂本沒有原來的好�原本一開始描寫陸菲青騎著驢在官道上,吟詩而行,既蒼
涼又豪邁,那意境我讀過了二十年還記得,現在可惜刪了。金庸早期的作品描述的
是更廣泛的人類與生俱來的的情。後期的小說,技術雖然進步,可是他把政治上的
意念擺了進去,反而有侷限了。
“像三毛所寫的都是人的本性、感覺等等,每個人都具有的。可是金庸如果把
太多的資訊投入其中,有時可以傳達得很成功,有時會把武俠小說宏身的價值貶低
了。因為我一直在看他的小說,從《天龍八部》到《笑傲江湖》,大部分對大陸上
的政治加以諷刺。像《天龍八部》中的丁春秋,一天到晚吹牛,他可能在諷刺毛澤
東。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三毛接著說∶“所以我認為文學是一種再創造。同樣的金庸先生,你我之間的
看法有那樣大的不同。”
沈君山立刻接道∶“剛才談你的寫作,我就想起兩句話∶“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這是文學的一個高境界,人一生有許多矛盾和衝突,這種無可
奈何的情境就是文學最好的題材,從希臘悲劇以來最好的文學,都是如此━━人與
環境的衝突,人與人的衝突,人與自己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