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第3/4頁)
風格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力下,1999年中國的第一艘載人飛船研製成功,並於當年發射成功。雖然中國對載人飛船的研究比美、俄起步要晚,但也正因為有了美、俄兩國發展載人航天的經驗,使得中國的設計人員在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對飛船有一個更好地把握。神舟飛船的研製過程中,大量的借鑑了世界上最成功的飛船型號,即前面介紹過的聯盟號的很多技術。最主要的就是飛船的佈局,採用了與聯盟號相同的軌道艙、返回艙和服務艙的三段式格局,從外形上看與1962年的聯盟A極其相似。另外在軌道艙的前端增加了一個附加段,這種“三艙一段”的結構充分的結合了中國發展載人計劃的實際情況。可以說整個神舟飛船的研製,既是為了實現載人航天,也為中國下一步航天計劃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60年代,中國政府為加強航天技術的研製力量,對航天科研各部門進行了一系列調整。1967年6月27日中央軍委批准國防科委組建空間技術研究院。1968年2月20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Chinese Academy of Space Technology,CAST)正式成立,錢學森兼任院長。空間技術研究院初期列入部隊編制,後幾經變動,1973年7月24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空間技術研究院脫離軍隊編制,劃歸七機部,即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五研究院。
七機部前身即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982年改為航天工業部,後與航空部合併為航空航天部,1993年,航空航天部撤銷,分別組建航空工業總公司和航天工業總公司。1999年6月,航天工業總公司改組為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航天機電集團公司。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下屬有包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5大研究院和2個大型科研生產基地。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幾乎承擔所有中國的衛星系列的研製開發任務。1992年該研究院又負責了神舟飛船的研製工作。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已成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的先鋒。
軌道艙的設計上,設計人員除了考慮使它具有生活工作的作用,還具有留軌試驗的功能。軌道艙在飛船返回時與返回艙分離後,並不是自由墜入大氣層,任其燒燬,而是繼續留在軌道上數個月,成為了一個小型的空間站。這樣它可以繼續進行空間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同時又能作為與未來空間交會對接的一個飛行器。
軌道艙的外形為圓柱形的。為了使軌道艙在獨自飛行的階段可以獲得電力,軌道艙的兩側安裝了太陽電池翼,每塊太陽翼除去三角部分面積為×米,軌道艙自由飛行時,可以由它提供千瓦以上的電力。軌道艙尾部有4組小的推進發動機,每組4個,為飛船提供輔助推力和軌道艙分離後繼續保持軌道運動的能力;軌道艙一側靠近返回艙部分有一個圓形的艙門,為航天員進出軌道艙提供了通道;艙門的上面有軌道艙的觀察窗。
軌道艙還有一些其它設施,但從官方公佈的資料中還不能知道其具體作用。西方的報道對這些裝置進行過推測。如軌道艙頂部安裝的複雜的裝置,也就是附加段,包括一個半環型裝置,據推測是用來安裝方形的儀器裝置。而三個相互垂直並可伸出的米的探針不知是什麼用途。可能是導航系統的一部分或對接系統的一部分。因為美國的阿波羅飛船上曾有類似的裝置用來進行對接。神舟飛船軌道艙前端可能裝有俄羅斯式的對接系統。但這些裝置可能只是一種試驗型,在將來執行與太空站對接的任務時肯定會被新型對接系統所替換。神舟飛船與聯盟飛船的軌道艙尺寸神舟長米直徑米聯盟長米直徑米
飛船中部的返回艙採用了與聯盟號一樣的鐘形。但比聯盟號的返回艙大13%。神州號返回艙著陸時先放出一個引導傘,引導傘工作16秒後,返回艙的下降速度由180米/秒減至80米/秒,然後由引導傘拉出一具減速傘,再由減速傘帶出主傘。主傘先開一個小口,然後滿滿地全部撐開,這使返回艙的下降速度可由80米/秒減到40米/秒,再減至15米/秒。當飛船距地面1米高時,廢船底部的一個高度探測儀會及時發出訊號,飛船上的緩衝發動機點火,給飛船一個向上抬的力,飛船的落地速度便減到了1~2米/秒,實現軟著陸。飛船著陸後傘上的切割器會及時切斷傘繩,保證返回艙不被因風吹張滿的降落傘拖走。
神舟號飛船上的降落傘是世界上最大的,足有1200平方米,從傘頂拎起,加上傘繩,整個降落傘幾乎80米長。降落傘用特殊的紡織材料製成,薄如蟬翼卻非常結實。它的縫製也很特別,由1900多塊小布像魚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