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小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事,是孔子的弟子們補充的。
從春秋到戰國(5)
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結束於周敬王死去的甲子年(前447)。實際上孔子在兩年前去世,所以後世的史學家將此解釋為,司馬遷將孔子之死看作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如前所述,戰國是個篡奪的時代。超級大國晉被大臣們接管,而因為國家太大,國主又不能輪流來做,於是被三個大臣分割了。這樣,趙、魏、韓三國誕生,晉徹底消亡了。北宋司馬光(1019—1086)在《資治通鑑》中,把這三國正式被周王室承認為諸侯的公元前403年作為區分春秋和戰國的時間點。曾是霸主——太公望子孫的封地齊,不久後也為流犯田氏篡奪。這時已經到強者們的時代了。
也可以叫做修羅的時代,在這個意義上,這個年代滿載了人類的力量。
4
形形色色的人,展開了形形色色的思想,建立起形形色色的學說。史學家將之綜稱為
——諸子百家。
中國的思想都產生自這個時代。此後除了外來的佛教,基本上都只是對這個時代的繼承、鋪展、解釋、改進,這種說法絕不過分。
不言而喻,最重要的當屬孔子所開創的儒家。在展開論述之前,首先簡要介紹一下孔子誕生前的狀況。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春秋晚期是宰相的時代。這段時期沒有出現優秀的君主,而優秀的宰相卻層出不窮。這可能也是以下犯上的一種。因為競爭愈發激烈,無論如何,必須整頓國政才能使國家生存下來,所以必須對稅收、訴訟、產業等現實政治加以妥善運營。因此,宰相的時代也可以說是實幹家的時代。君主和上層貴族們沉迷於狩獵,沉湎於權謀,為宮廷內的權力鬥爭費盡心機。然而他們從不接觸注重細節的實務,認為這些事情只是小吏們的工作。不過,進入殘酷競爭時代後,這些細節變得尤為重要。
鄭國的子產和齊國的晏嬰就是這樣的實幹家。鄭國一直有專出宰相的門閥,但子產的家族不在其列,可以說他只是旁系貴族出身。齊國晏嬰出身則更低。兩人和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比孔子年長。《史記·鄭世家》中記載,孔子很尊敬這二人,在聽到子產的死訊後哭道
——古之遺愛也。
意思是說,子產從來都把仁愛放在心中,這份仁愛不像現在的人那麼輕浮。
鄭是周幽王驪山被殺時殉職的鄭桓公的子孫屬國,洛陽遷都初期,鄭是最靠近周王室的一個。然而,鄭的社會風氣聲名不佳,甚至“鄭聲”都成了淫詞豔曲的代名詞。因缺乏努力,鄭慢慢地變成了小國,到了子產的年代,已被困在大國之間,必須操心於生死存亡大計了。子產不得不做伏爾甘(Vulcan)式的政治家。
子產製造了“刑鼎”,把刑法條文鑄到鼎上。不止是鄭,這個時代的各國都沒有成文的法令,全是根據慣例來斷案的。把這些慣例變為成文並鑄於鼎上的做法,是用來明示條文的不可更改性的。
至於刑鼎的目的,應該是要打壓貴族的專橫。若要使鄭富強,就必須發展產業。鄭的農民和工商業者不怎麼工作,是因為辛辛苦苦工作的成果總是被地主或領主等貴族巧取豪奪。人民沒有勤勞的動力,就不能指望國家能夠富強。為此制定的成文法,正是要限制貴族的權力,保護生產者的利益。
也有人從德治主義的立場出發,反對刑鼎的鑄造。晉有個叫叔向的人發來信件表示抗議,說如果有了法律,人們就會以此為保護傘,也會千方百計鑽法律的空子,只要不觸及法律就可以不用懼怕長上,如此等等,羅列了很多後果。 。 想看書來
從春秋到戰國(6)
可見制刑鼎的子產是個法治主義者,但也不完全是這樣。鄭的國都發生火災,定公欲祭禱消災,子產對此表示反對,說
——不如修德。
這條忠告說,與其祭禱向上天乞求,不如考慮以人為本的修德。
雖然被德治主義的叔向批評,但子產自身也是一名德治主義者。然而子產與叔向相比,更是一名現實主義者。《史記·鄭世家》說孔子會見了子產,並以兄事之,這應是司馬遷的筆誤。孔子第一次出魯是他年滿34歲(前517)的事,而鄭國子產在五年前就已死去。不過,子產的以人為本、現實主義、德治主義得到孔子的共鳴和私淑,這一定是事實。
和子產並稱、同樣給孔子影響的還有齊國的晏嬰。晏嬰的出身比子產更低。據說他的祖先因在和萊夷的戰爭中立了功,而獲得了食邑(領地)。不過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