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榴彈怕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同人11:紹宋御營軍制及編制、番號初探——夢中仗劍天涯

前言:至建炎十年北伐,前軍岳飛部4.5萬,中軍李彥仙部4萬,酈瓊部2.5萬,王德部2.5萬,後軍吳階部5萬,左軍韓世忠部4萬,右軍張俊部2.5萬,水軍張榮部1.5萬,騎軍曲端部3萬,海軍李寶部5千。

兵力詳細考證如下:

第五卷第十二章《回應》,總編制額如下:韓世忠部從3萬提升至3.7萬;吳階從3萬提升至3.8萬;御營中軍自5萬提升至6.5萬,其中明確說王德部自1.5萬提升至1.7萬,酈瓊自1.5萬提升至1.8萬,那麼李彥仙應該是編制額自2萬增加至3萬,具體多少人不可詳知;岳飛部自3.5萬提升至4萬,張俊2.5萬不變,張榮1.5萬不變,李寶五六千眾不變;“曲端所領御營騎軍從一萬五千編制提升到兩萬”;後備軍1萬,在江南西道。

此時為建炎六年末,也就是說待擴軍完成後,建炎七年初,御營員額共計3.7+3.8+6.5+4+2.5+1.5+2=24,共計二十四萬整。

第五卷第三十七章《夏雨》擴軍旨意清楚無誤,到秋後,御營前後左右中騎水軍,滿額三十萬眾,且不包含海軍。

擴軍計劃沒有透露員額,但從後勤與各地徵兵規模顯示,絕大部分新增員額依然分給了韓世忠部、吳階部、李彥仙部以及曲端的御營騎軍。

第五卷第四十二章旨意,有詔,御營前軍、右軍、水軍、海軍,合四軍九萬整發河北。應該是前軍4.5萬,右軍2.5萬,水軍1.5萬,海軍0.5萬。

又詔,御營中軍左副都統王德、右副都統酈瓊、御營騎軍都統曲端,即刻發本部全軍八萬依次向西。書中多次描寫御營騎軍全軍三萬眾,取此說法,按騎軍3萬人,王德、酈瓊各2.5萬人計。

再詔,御營左軍都統韓世忠、御營中軍都統李彥仙、御營後軍都統吳階,合三路軍十三萬為河東方面軍,以韓世忠為元帥,統一進發河東。其中單獨給韓世忠的詔書,要其即刻發全軍四萬渡河。那麼這裡韓世忠部確認是4萬,另外兩家分配大概是吳階部5萬,李彥仙部4萬(各自較第十二章增加約1萬編制)。

第一部分:編制體系初探

一、傳統四層指揮體系、置將法、親衛體系發展脈絡。

1、傳統四層指揮體系:

北宋傳自五代的傳統四層指揮體系為都-營-軍-廂,據《武經總要》前集卷1《軍制》和卷2《日閱法》的記述,“大凡百人為都,五都為營(指揮),五營為軍,十軍為廂,或隸殿前,或隸兩侍衛司”。但事實上並不會整齊劃一。真宗時,已有一軍轄十指揮的,有的軍,下面卻僅有1-2指揮(如雲騎軍等)。所以,軍作為營(指揮)的上一級是確鑿無疑的,具體員額卻不必深究。國家博物館藏有“神衛左第四軍第二指揮第五都記”等銅印,表明了自都至廂的番號。

按上述,一都為百人(約數,下同),一營為四百人(騎卒)或五百人(步卒),一軍為2000-2500人,一廂理應有員額兩萬至兩萬五千人,實際上很難達到。

實際上,北宋中後期,廂作為編制意義已經名存實亡,多作為番號標記或臨時編組大軍使用,如童公公的龍神衛四廂指揮使。

另,作為編制的軍,與作為部隊名號的軍,並不是一個意思。作為名號的軍,大致表明了該部隊的來源(徵募地)、編制特點(如帶驍、捷等字則多為騎軍)等。

2、置將法與隊、部、將、軍的新編制。

王安石行置將法以後,禁軍形成了隊-部-將-軍的新編制。新編制中的“軍”為一支軍隊分為前後左中右之“軍”,非固定編制,即新編制實際仍只有隊-部-將三級,作戰時將若干將編組起來,再分為前後左右各軍,另有選鋒軍等,各軍戰時委派一將擔任統制官(此處可看出統制官非常設)。蓋因陝西路為黃土高原地形,難以展開大軍會戰,後期宋又奉行結硬寨打呆仗的淺攻掘進風格,導致宋夏實際交戰均以千人至萬人規模為主,故不長設較大編制。

但將以下均為實際統兵且固定統屬關係的編制。書中曾描述,吳階就做過涇源路第一正將。但置將法應用地區非全部,至靖康前,仍與都-營-軍-廂(此時名存實亡)並行。

新編制下,一大隊基本與以前的大什同,約五十人,一部約二百五十人,一將統千人。

但按照神宗朝設想,將為一地設一將,編制也非固定數,非千人定額

仙俠小說推薦閱讀 More+
稱皇

稱皇

兵圍城下
仙俠 連載 33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