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風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戰鬥機和斯圖卡式俯衝轟炸機的攻擊,致使部隊被阻於機場之外。雖然弗賴伯格在下午晚些時候命令第5旅進行全力突擊,但哈吉斯特感到完不成攻擊任務而請求撤退。普迪克見哈吉斯特旅的處境不妙,只好同意。於是,弗賴伯格只得下令從馬拉馬防區撤退。
從此以後,守軍的情況逐漸惡化。由於澳大利亞人和紐西蘭人沒有跟著在加拉託斯進行有力的反擊,弗賴伯格便開始考慮向南海岸全面後退並撤出該島。最後,他完成撤退,挽救了1�7萬人的英帝國部隊,但仍有6000人被丟在島上。
作為守島部隊最高指揮官,弗賴伯格不僅承擔了很多人所犯的錯誤的後果,而且他自己也犯了不少錯誤。命運使他再次充當撤退將軍。
由於斯圖登特是克里特的勝利者,儘管他的錯誤和弗賴柏格幾乎一樣嚴重,但是在勝利中卻被掩飾和遺忘了。
14。激戰巴爾幹(8)
德軍在克里特空降突擊的成功,保證了德軍向地中海地區進軍時的南翼安全,阻止了英軍以此為基地攻擊普洛耶什蒂油田,而且還為進一步向南運動提供了出擊點。克里特空降突擊的勝利,再一次顯示了德軍閃擊戰的威力。
15。蘇德大戰:槍彈已上膛(1)
1940年6月初,在希特勒攻打法國時,斯大林趁機佔領了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希特勒曾同意這三個波羅的海國家劃歸蘇聯的勢力範圍,但未曾同意蘇聯真的佔領,因此他認為自己上了個大當。不過,希特勒的親信大都認為,俄國害怕希特勒在西歐勝利後可能另有企圖,因此,蘇聯進入這三個波羅的海國家是出於自然的預防措施。在整個西歐戰役中,希特勒始終擔心東線只留下10個師難以對付俄國的100個師。他對俄國極不信任。
6月26日,蘇聯在未通知德國的情況下,對羅馬尼亞提出了最後通牒,要求立即歸還比薩拉比亞,另外還要求割讓北布科維納,算是羅馬尼亞在1918年“槍擊”俄國的比薩拉比亞省給予俄國的一筆“小小的賠償”。蘇聯限定羅馬尼亞政府24小時內務必作出答覆。羅馬尼亞一屈服,蘇軍便立即從空中和陸上蜂擁而入。
對希特勒而言,這簡直無異於打了他一個不聲不響的重重的耳光:在當時德國海外石油來源已被切斷的情況下,希特勒本來是把羅馬尼亞油田視為主要油源的,而俄國卻逼近了羅馬尼亞的油田。在這之後的數個星期內,希特勒對這一危險愈加感到惴惴不安,擔心這樣會影響對英國的空襲。因而,希特勒逐漸開始懷疑斯大林的意圖。7月29日,希特勒曾對約德爾說,如果俄國佔領羅馬尼亞油田,那就有可能不得不同俄國作戰。幾個星期後,他把兩個裝甲師和10個步兵師全都調往波蘭,以作對抗。他在9月6日發給反情報處的一項指令中說:今後數週內,東部地區要加強兵力。這樣的重新部署,決不能使俄國感到我們準備在東方發動進攻。要用時常調換防區的辦法來掩蓋德軍的實力。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締結軍事同盟條約。條約第三條規定:“德、意、日三國中,如有一方受目前尚未參加歐戰或中、日爭端之國家攻擊時,則三國應以一切政治、經濟或軍事手段彼此互相援助。”顯然這一條主要是針對蘇聯和美國的。希特勒還在歐洲採取威逼利誘、挑撥離間等種種手段,千方百計地蒐羅侵蘇戰爭的夥伴。他利用芬蘭在蘇芬戰爭後對蘇存在嚴重對立情緒之機,將其納入侵蘇戰爭行列,德、芬兩國總參謀部達成了共同準備和進行侵蘇戰爭的協議。羅馬尼亞自從失去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後,對蘇聯極為不滿。希特勒極需羅馬尼亞的石油,於是積極扶持反蘇的安東尼斯庫上臺,在羅馬尼亞建立親德的軍事獨裁製度。1940年10月,德軍進駐羅馬尼亞後,蘇聯的黑海出口受到嚴重威脅。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相繼加入德、意、日軍事同盟,大大加強了德國進攻蘇聯的南翼力量。至於西班牙、瑞典、土耳其等國,形式上雖然保持中立,但實際上都站在親德反蘇的立場上。總之,法西斯德國在入侵蘇聯前夕已形成了很有利的戰略態勢。波蘭滅亡後,德蘇之間的“緩衝地帶”業已消失。被德軍佔領的那部分波蘭領土,成了德國進攻蘇聯的軍隊集結地區。德國佔領丹麥、挪威後,不僅改善了對西歐作戰的戰略態勢,同時也有了東侵蘇聯的跳板。荷、比、盧、法投降,英國退守英倫三島,使希特勒基本上消除了東進的後顧之憂。至1941年6月初法西斯佔領了希臘等巴爾幹國家後,最後完成了對蘇聯西部月牙形的包圍。至此,蘇聯由遠東進出太平洋,由芬蘭灣進出波